王旭 董玉寧
摘 要: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素質教育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廣大教師家長的關注,分層教學是當前素質教育下應運而生的產物。分層教學的出現進一步充實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同時也為當今的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本文就高中化學教學中的現狀、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必要性以及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時策略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以推動高中化學教學的發展,為其他課程的教學提供分層式教學的經驗。
關鍵詞:分層教學 高中化學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 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9-0091-01
高中化學是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對初中化學的延伸,也是為進一步鞏固化學學習的基礎,但是在當前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卻出現諸多問題,不利于化學教學和學習的發展。因此本文分別對當今高中化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必要性,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施策略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能夠進一步促進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1.當前高中化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化學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老套,對學生進行無差別的知識灌輸
盡管新課程標準已經在廣大中小學得到廣泛的實現,但是由于實行時間過短,許多教師還沒有完全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和模式,致使當前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沒有協調好素質教學和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接受水平,只強調教學內容的跟進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忽視學生的個性需求和發展,不利于學生對化學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
(2)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缺乏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化學是知識能力與實驗能力相結合的一門學科,既需要學生對化學概念及原理的掌握與理解,又需要學生對化學實驗有一定的實踐和操作能力。但是在現實教學中,部分高中教師為節省教學成本和時間,簡化化學實驗教學或者壓縮化學實驗時間,導致化學教學過程中缺少實踐性,無法激起學生對化學的興趣,造成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高。
2.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必要性
(1)高中化學分層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有針對性的進行化學教學,激發學生化學學習過程中的興趣,積極挖掘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能力,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從而實現化學分層教學,促進學生化學學習能力和全面發展。
(3)高中化學分層教學有助于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適用,能夠讓教師有針對性的制定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讓學生在教師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教學中達到充分的成長,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而教師在分層教學中讓水平接近的學生一起相互學習,一方面能減輕教師在備課上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溝通,促進他們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3.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積極轉變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素質教學的要求和標準,積極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以更加新穎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同時改進教學方法,在分層教學中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增強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理解;堅持學生為主體,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化學學習的探究氛圍內,充分調動學習對化學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積極發揮分層教學的作用,幫助促進學生對化學的學習,實現對每個學生化學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培養。
(2)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對教學內容和目標進行合理分層,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以適應學生的學習和進一步的掌握理解。分層教學的要求,不僅僅是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分層,有層次的進行學習,還要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進行針對性分層?;瘜W教師對于每個學生的課堂反應都應該有所了解,使教師的備課對課堂講解內容和實驗內容有所分層,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對化學知識有所吸收和掌握,也能夠更好的讓學生在化學實驗的過程中學習、提高和探究,實現分層教學的價值和作用。
4.結語
學生由于個體之間存在思維和知識能力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制定教學計劃,進行分層教學。分層教學既減少和避免了傳統化學教學過于單一、強硬灌輸知識的弊端,也是對教師教學水平和素養的挑戰,教師需要有針對性的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然后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最后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進行分層教學評價。這樣才能實現學生化學素養的提高,化學學習能力的進步,實現教師教學質量的進步,從而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盧飛敏.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必要性探究[J].新智慧,2018(13):50.
[2]陳明.小議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必要性[J].新課程(中學),2018(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