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云
摘 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是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社會的轉型期,失信的現象卻嚴重地滲透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就連相對純凈的中學校園,誠信缺失的現象也日益突出。因此,針對中學生的誠信現狀,查找原因,研究對策,加強誠信教育已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話題。
關鍵詞:中學生;誠信教育;問題與對策
我們國家歷來重視對學生的誠信教育,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更是人才培養的根本,如果沒有誠信,就算再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再具有創新與創造能力,道德的方向沒有擺正,其結果只會是對知識與能力的褻瀆。作為教育者要不斷進行探索,善于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不斷改善針對中學生誠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斷提高中學生誠信教育的實效性。
一、誠信的內涵
誠信經歷了一個由古及今的發展過程,誠信是由“誠”和“信”兩個單音字構成。誠,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有二義,一是本體特性之義:《禮記中庸》言“誠者,天之道也”。誠就是實際有,真實無妄的意思;二是德性之義:《禮記中庸》言:“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作為道德范疇,其指向不再是自然界而是人本身。可見,誠主要是誠實,虔誠。真實的含義就是要求人們說話辦事要講實際,符合事實,真心真意,不能欺騙別人。信,從外形結構上是人從言,講物是言談的真實性。信的要義之一,是做人的基本品質,《論語為政》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即為人要信實;信的要義之二,是完善人格須遵循的原則,《論語陽貨》言:“子曰:‘能行五者天下為人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即信是修為人的五行之一;信的要義之三,是辦事認真的態度,《論語學而》言:敬事而信。可見,信指信用,以及維護自己的信譽等,要求人們說話辦事要守信用,答應別人的事情要按時保質完成。因此,誠信可以表述為:真實無偽、信守諾言、言行一致的美德。誠信作為道德規范,要求人們誠而有信、求真務實。
二、中學生誠信問題與原因分析
(一)中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1.學習的誠信缺失
在關于學生學習誠信調查中發現很多同學認為當前中學生學習不誠信現象比較嚴重,主要反映在抄襲作業、亂寫作業、考試作弊等方面。
2.生活的誠信缺失
中學生的生活比較豐富多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中學生的誠信問題也非常突出,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中學生的家庭生活、網絡生活、校園生活三個方面。
3.交往的誠信缺失
其一是與自己父母的交往方面存在不誠信現象。中學生在于家長交往過程中的不誠信表現在個人日常花銷支出與向家長匯報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誠信。其二是學生與其他人交往方面所出現的誠信問題。
(二)中學生誠信缺失原因分析
1、自身素質的缺陷
家長在管理和教育孩子上始終是溺愛大于關愛,導致孩子即使步入中學,心理素質方面顯得還不夠完善,缺乏理性思維和是非判斷能力。一旦面對誠信抉擇,極易產生失信行為。
2、社會環境的誘發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正是如此,使得一些人的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沖擊,開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伴生了一些誠信缺失現象。
3、學校教育的不足
對誠信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也將直接導致學校的誠信教育方式仍舊停留在課堂傳統的說教上,很少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當今社會的正反事例進行案例教學、心理引導,這也使得誠信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4、家庭教育的薄弱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都非常看重子女的成績。尤其是在當今嚴峻的升學就業壓力下,家長片面認為子女沒有高分數就很難有好的前途。這種心理直接導致成績基本上是家長眼中的惟一標準。父母對學生的要求自然也是只要成績好、考上了大學就行,而對于家庭環境起至關重要的誠信道德的培養卻往往隨之漠視。
三、加強中學生誠信教育的主要對策
(一)構建誠信教育的良好氛圍。
俗話說:環境造就人。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地方。所以優化校園誠信環境、營造校園誠信氛圍對培養學生誠信意識,促成個人誠信行為至關重要。教師應嚴以律已,為人師表,真誠待人,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的誠信意識和誠信行為對學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將會起到巨大的作用。此外,要大力營造校園誠信教育的文化氛圍,校園宣傳欄、教學樓走廊可張貼誠信的名言警句,教室的黑板報要經常體現這方面內容,使學校內部形成良好的誠信教育氣氛。
(二)促使誠信教育手段的多元化
誠信教育不能僅限于課堂或僅限于書本上有關誠信的德育內容,而要以靈活多樣的方法,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可以讓學生走向社會,觀察周圍的誠信事例或通過各種媒體報道收集正反兩方面事例,然后以誠信為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交流和演講,激發他們思考;也可組織學生觀看優秀電影電視片,舉辦以誠信為主題的報告會、辯論會、實話實說討論會、征文比賽等,使學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自覺培養誠實守信的品質。
(三)重視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教育
誠信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僅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爭取家長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使之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誠信教育要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因為孩子生下來后首先接觸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行為舉止和道德意識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應通過多種形式與家長溝通,如成立家長委員會、邀請家長座談、電話聯系等,發揮他們在學生誠信教育中的促進作用。
(四)確立有效的誠信評價體系
任何措施的推廣或教育的實施都必須有相關的評價體系的支持。確立誠信教育評價體系要考慮諸方面的因素和具體的指標,要充分體現思想引導與利益掛鉤、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原則,應設計出一系列的考核標準,如設計“中學生發展性誠信檔案”,記錄學生平時的個人表現、學習情況和綜合能力,作為今后綜合測評、三好生評選的參考依據。
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誠信品質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興亡與國際形象,誠者自成,一個人的誠信往往是一個民族誠信的前提,誠信能夠凝聚民族精神力,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的寶貴財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教育他們從小養成“誠信” 的道德品質,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此外,還要教育他們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為社會營造誠信實用的良好環境盡到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