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剛
摘要:古詩詞是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最為璀璨的星辰,凝結著華夏無數文人的智慧,它的節奏鏗鏘,意境遠大,語篇之美,用詞精湛,無不令人折服。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眾多詩歌,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還能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古詩詞教學,借助多樣化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以便為學生創設出更加適合他們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本文基于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就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的提升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提升;策略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的提升,不僅能夠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學生的思想,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讓學生暢游在詩文的世界,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語文水平。這就需要教師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緊跟時代潮流,剖析傳統文化,借助多樣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古詩詞語言之美,并深入古詩詞意境之中,品析古詩詞的韻味,思想受其熏陶,逐步規范學生的行為,修身養性,成為品德高尚之人。那么,具體該如何開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呢?
一、多媒體再現古詩詞情境,提升學生鑒賞詩詞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初中語文教學中越來越重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縱觀整個語文課堂,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化信息技術走入教育者的視野,備受語文教學工作者的青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借助現代信息化技術,提升古詩詞教學效果,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古詩詞情境,以便引學生入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掌握古詩詞內涵。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頻共存的優勢,將抽象的古詩詞意象換化成具體可感的形象。如,在教學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課時,為讓學生了解本次的創作背景和主旨,掌握本詞的名句和哲理句,感受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感,我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再現詩歌情境,先以多媒體播放《明月幾時有》的歌曲,用歌聲引學生入境。我帶領學生從整體去看待這首詞,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通過這樣的學習,讓學生逐步掌握這首詞,學習作者樂觀的精神。
二、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古詩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翁,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古詩詞探究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主動摘取文化果實之人。小組合作學習在古詩詞教學中的引入,能夠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去主動探究學習,教師需要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合作探究的機遇,讓學生借助團體的力量更好地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這比教師“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方式要好很多。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更能牢固地掌握語文知識,夯實學生古詩詞學習基礎,為學生今后更好地接受古詩詞教育做了鋪墊。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學生設計出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問題,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共同迎戰難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掌握相應的合作技能,讓學生在今后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語文問題,這對于教師構建高效語文古詩詞課堂有著重要的意義。
(責編? 楊 菲)
參考文獻:
[1]張偉娜.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存問題及策略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