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宇
【摘要】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的留白藝術,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發揮想象,而且能使之產生更為個性化的課堂體驗,從而使課堂教學精彩紛呈、異常活躍。而教學在巧妙地運用留白藝術教學的過程中,既要注重時機的掌握,也應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使學生在更加豐富而精彩的想象與表達中,享受學習的樂趣。本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就初中語文教學中留白藝術的運用提出了幾點淺見。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留白藝術 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9-165-01
0
留白教學,主要指學生借助想象與聯想,對語言留白進行補充。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耐人尋味,有的課文情節出其不意,有的課文令人意猶未盡,這些都好比繪畫中的留白藝術。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借助想象和聯想,可以對課文留白內容進行具體化解讀,同時也不失個性,既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提高其表達能力。因此,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教師需要在明確目的的前提下進行留白式教學,才能將更多的精彩留給學生,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1.預設懸念,激發興趣——導入環節的運用
1.1理論探討
初中語文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般會精心地進行導學設計,使學生能快速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同時也能激發其學習興趣。結合留白藝術的創新應用,無論是從教學導入的新穎性,還是從其實效性方面來看,都極好地展現了特色應用效果,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提升了學習效率,還引發了的學生無窮想象與聯想,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生動。
1.2案例分析——《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為例
教師在設計該課的教學導入過程中,可以從題目中的“諷”字入手,使學生通過對比以往對該字的理解,探尋課文中“諷”的深刻內涵。在教師設計的懸念之下,學生展開思考與討論,自主地就課文中兩個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發生的事件進行探尋,并對這一歷史事件所反映出的深刻內涵思想進行剖析,從而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與想象空間,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
2.增強感悟,陶冶情操——閱讀環節的運用
2.1理論探討
閱讀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教學內容,不僅需要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還需要教師給予其正確的閱讀方法指導,使學生無論在閱讀理解能力上,還是在創新與創造能力上都能有所提升。
2.2案例分析——《背影》教學為例
初中語文中朱自清的《背影》,既是散文閱讀的名篇佳作,也是教學重點內容。為了在有效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其語言風格的同時還能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了留白藝術教學法。首先,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找出文章中有關于人物性格特點的描寫,并用波浪線進行重點標注,再找出能夠表達作者內心情感的內容,用虛線進行標注。其次,對標注內容進行細細的閱讀品味,從而捕獲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所要表達的情感。由此實施的留白教學,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場景描寫的重要性,那種父子之間情感溝通的不暢;不善于表達的尷尬;還有只能借助買橘子的行為來表現的關心;以及雖感覺能做的都做了,但卻又不舍得就此離開的復雜情感,正是借助于車站送別這種相對無言的場景描寫,才使作者產生了父愛總是“于無聲處的動情”的感悟。學生也能深深體會到這種無言的愛所具有的偉大力量,同時產生強烈的心靈共鳴。
3.創設情境;提問設疑——提問環節的運用
3.1理論探討
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展開了多種創新性教學實踐。情境教學以其直觀而生動的特點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即便如此,教師也應注重留白教學的藝術性應用,使學生在更加深入的思考中進一步加深課文理解。而在此過程中,情境問題的提出恰能達到留白教學應用的最佳效果,因為其既能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到問題探尋的環節中,也能使學生在活躍的思維狀態下層層深入、抽絲剝繭地找到最終答案。
3.2案例分析——《陳涉世家》教學為例
這一課的留白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展開全文閱讀后,教師適時提出問題: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源在于哪里?他們是什么樣的人?性格特點是什么?與起義成功具有哪些關聯性?由此,使學生進行有效思考,最終達到不僅一步步學習并掌握了這一歷史故事的寫作背景,同時還對起義發生的必然性有了全面的認識與了解良好效果。
4.結語
總之,留白的藝術運用是一種創新性教學手段,需要教師在掌握其精髓的前提下進行巧妙的運用,使學生在耐人尋味的問題探討中,即增強學習欲望,又提升學習興,由此促進他們對知識的學習與理解,并最終展開實踐應用,使之獲得有利于促進其終身成長與發展的綜合素質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宋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留白”藝術探究[D].揚州大學,2018.
[2]趙娟.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留白藝術的實踐與思考[D].魯東大學,2017.
[3]王亮.將精彩留給學生——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留白藝術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