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琴琴
摘 要:社會經濟的改善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精神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與此同時,我國各高校教學體系發生了變化,設置了許多新興體育項目,例如瑜伽。瑜伽這一課程的設置不光豐富了大學教學結構,還提升了學生體育活動參與欲望。本文對當前瑜伽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瑜伽運動特點對其教學方式、內容、實踐等環境進行有效改革,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業基礎,擴展專業發展。
關鍵詞:大學瑜伽;能力本位;課程改革;教學模式
瑜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印度文化,也是一門包容性極強的學科,這一學科的真理適用于不同國籍、不同信仰、不同種族的人,任何人進行瑜伽鍛煉均能從中獲益。瑜伽這一項運動具有有效、簡答的特點,正因如此,才能夠源遠流長、經久不衰。瑜伽是運動康復專業的必學內容,因此,課程體系創建的目標、類型與教學內容、模式、評價等應滿足該專業人才需求,實現體育項目與康復專業中醫技術的有效結合。瑜伽作為新興課程,應將自身康復功能及魅力展現在課堂之中,想要落實新型人才的培養,并將能力作為本位,就應轉變傳統限制學生提升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與理念,并采取考試評分制度對教學結果進行檢測。
一、瑜伽課程教學模式探討
瑜伽教學應將實際應用作為教學目的,將“夠用”作為教學原則,將教學內容精簡化,并提升對學生瑜伽實際應用能力的重視程度[1]。為此,本文對瑜伽教學體系進行研究并改革,井培養學生瑜伽實際能力作為出發點,將能力本位作為教學原則,將瑜伽課程分為四大模塊,54課時。
(一)課程基礎
瑜伽課程基礎主要教學內容是6課時的理論教學,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制作教學課件,以動畫、圖片、聲音、文字等方式對理論知識進行展示,模擬亞健康人群適用的瑜伽方式,將瑜伽的生活方式、潔凈術、呼吸、體式、等內容進行形象化、具體化分析。其次,包括26課時的瑜伽基礎學習,使學生熟練掌握瑜伽基礎技能。
(二)課程核心
瑜伽課程核心包括12中常見亞健康疾病,其中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頭痛、視力減退、月經不調、腰背酸痛、關節炎、痔瘡、哮喘、感冒、便秘等。核心課程是針對上述十二種病癥的調理方式及技能,共12課時。基礎與核心課程運動康復專業學生必學課程之一。
(三)課程擴展
課程擴展指的是學生在基礎及核心瑜伽知識學習后,通過瑜伽基本方式尋找亞健康其他疾病條例規律,除核心課程中具體講解的12種疾病外,其他病癥同樣適用瑜伽調理。課程擴展部分共6課時,用來指代學生瑜伽具有具體應用。
(四)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部門設置在考試周,瑜伽考核共4課時,通過考核這一方式鞏固學生瑜伽基礎知識掌握能力。綜合考核部分可通過抽簽的方式進行,教師為學生設置15中不同的較為常見的疾病,學生對抽到的亞健康狀態或疾病通過瑜伽技能結合答辯的方式進行。
二、瑜伽課程改革的研究
(一)明確教學方向、優化教學內容
運動康復專業培養的是具有實踐能力的康復、保健人才。該專業培養的人才能夠在養生館、醫院等機構從事退行性病變及運動損傷的預防、治療,此外,還能在健身俱樂部、健身館等場所從事健身指導等工作。瑜伽這一課程是運動康復專業必學課程之一。瑜伽這一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熟練掌握瑜伽運動方式及運動康復的過程,并使學生具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在實習過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最終達到教學目的,實現綜合性人才培養目標,并滿足社會對運動康復專業人才的需求。
(二)擴充教學資料
由教學經驗豐富的瑜伽教師編寫瑜伽教材。每章節內容應由學生目的、學習要求、學習難點、學習重點與課后學習幾部分組成[2]。學習目的與學習要求是對教學地位及教學要求進行概述;學習難點與重點是將教學作為基礎,為學生進行重點、難點知識教學;基本內容是章節知識精華,針對不同疾病人群的瑜伽保健方式設計;課后學習能夠使學生的瑜伽實踐能力得以提升。
(三)瑜伽課程組織
想要將以能力為本文為依據對瑜伽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不光應是對該理論體系進行深入研究分析,還應得到相關教育部分與學校的有效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夠使瑜伽課程體系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及教學理念的束縛,并使其專業能力及瑜伽實踐能力得以提升。首先,充足的師資力量是確保瑜伽課程體系改革的基礎。學校應提升對教學進修的資金與精神支持,從而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并豐富其知識結構。當前各高校瑜伽教師技能水平無法滿足實際教學需求,更加無法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因此,瑜伽課程體系的改革應摒棄傳統教授模式,形成實踐提升能力的教學思想;此外,還應要求教師走出學校,深入到療養院、醫院等機構對瑜伽實際應用情況進行了解,豐富其教學經驗,并構建滿足社會需求的教學體系。教師專業能力、教學方式、教學思想的改善是以能力為本位瑜伽課程體系改革的基礎;其次,瑜伽教學體系的改革需要一定硬件支持,其中包括學生、教師兩方面的經濟支持。學校與專業應對瑜伽教學環境進行改善,學生應在空氣質量優良、氛圍安靜的環境中學習。此外,瑜伽課程的有效改革需要有瑜伽毯、瑜伽墊、輔助帶的物質支持[3]。輔助教學器材的應用能夠使學生深刻了解瑜伽練習體式。
(四)瑜伽教學評價
瑜伽教學評價包括學習態度評價、專業知識評價、身體素質評價、專業技術評價與專業技能評級。學習態度指的是出勤率及課堂表現;專業知識指的是瑜伽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身體素質指的是心肺功能、柔韌性、肌耐力等;專業技術指的是學生對瑜伽技術的熟練程度;專業技能指的是瑜伽實踐能力。
三、結語
以能力為本位的瑜伽課程體系改革應明確教學目標、提升師資力量、加強硬件設備支持,優化教學結果評價體系,將教學改革落實在日常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及瑜伽技能。
參考文獻
[1]尹珊珊,侯勝.高校健身瑜伽課程考核評分方法與標準的改革實證研究[J].體育科技,2019,40(3):122-124.
[2]尚寧寧,潘佳彬,李海玉,等.以能力本位為導向《瑜伽與保健》課程改革的研究[J].科技資訊,2019,17(10):102-103.
[3]柏淑艷.分析高職健身瑜伽課程考核評價改革的研究對策[J].南北橋,2018,(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