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平
摘 要:貧困大學生由于家庭環境和生活水平差異等因素,經常會出現自卑或消極的心理,這些學生大多自立自強,但是卻獨來獨往。對其進行團體輔導,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引起這些學生們的共鳴,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使自身的人格重新獲得尊重,這對于促進其職業發展、優化心理狀態來講具有重要的引導價值。本文主要研究團體輔導在貧困大學生中的運用。
關鍵詞:團體輔導;貧困大學生;運用
前言
為了改善貧困大學生的生活條件,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以及學校都在物質上給予其極大的幫助,使貧困大學生能夠獲得應有的求學權利。但是在心理方面,由于艱巨的生活現實以及自卑情緒,很多貧困大學生并不愿意參加團體活動,時常處于自我設限的困境狀態。為了激發其積極的心理態度,教師要采取團體輔導的模式,讓貧困大學生能夠在相互鼓勵和扶持的狀態下尋找到心理平衡,繼而逐漸突破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一、團體輔導在貧困大學生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幫助學生尋找共鳴
貧困大學生作為特殊群體,其不僅要承受與其他同學一樣的學習壓力、就業壓力,還有來自經濟、家庭等的負擔。即使有些學生接受了國家或學校的資助,但是也會承受來自各方的要求和規則,因此心理負擔大。這些學生因為自卑,以及各種自我設限,很難真正打開心扉,有一個開放的心態。與個別輔導相比,團體輔導能讓他們找到共同點,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從而緩解壓力和放松心態。同時,在相同的群體中,每個人的經歷也類似,教師幫助他們指出此心理問題,定下目標大家一起克服,能夠有效地幫助他們尋找共鳴,以及能夠慢慢敞開心扉,對于緩解其心理壓力來講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有利于學生學業的發展
貧困學生由于經濟壓力,需要各界的資助,這使得其每天要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來承受各方的關注。而且根據調查顯示,很多貧困學生往往將關注點放在了別人的關注和目光上,力圖融入群體,卻忽視了自己的學業。同時也有一群貧困學生,外界的資助就像一把枷鎖一樣,使其喘不過氣,力圖用努力學習來證明自己,最終往往會把自己的身體拖垮。基于此,合理運用團體輔導模式,可以引導貧困學生正確面對學習和經濟壓力,有效調節兩者的關系,在學習中調節情緒,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學業,這樣才能正確地實現人生價值[1]。
(三)有利于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
有些貧困大學生,由于壓力或部分心理問題,容易走向極端的路線。一方面獨來獨往,不與任何同學或教師接觸,將自己偽裝甚至孤立起來;另一方面是徹底放飛自我,利用國家給的助學金肆意妄為,最后由于輿論的壓力不得不上交助學金。通過對這些極端的貧困生進行團體輔導,將一些陽光的信念和信條傳輸給他們,可以引導學生們將自己的內心抑郁主動說出來,并和大家一起探討,有利于消解他們的煩惱,而且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心理狀態,面對更為光輝的人生。
二、團體輔導在貧困大學生中的運用策略
(一)明確輔導方法和輔導目標
從當前對貧困大學生心理狀態的研究數據來看,很多學生心理問題集中表現為強迫、抑郁和自卑,這些問題之間或多或少都有著類似的聯系。因此,要求教師有效地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有效探究他們的生活背景和心理規律,制定適合他們的總體的輔導方法。例如針對一些對前途渺茫的貧困生,可以邀請已經畢業并獲得成功的前輩們分享經驗,讓這些學生看到奮斗的目標。在輔導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根據成員們不同的心理表現靈活地調節輔導方法,保障每一位成員都能夠在輔導中獲益。
(二)注重團體輔導與個體輔導的有效結合
即使面對的同樣都是貧困大學生,但是由于每個人際遇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以及面對的煩惱也各有差異。教師在進行團體輔導的時候,盡量保證面面俱到,將每一種問題的解決辦法都羅列到,讓學生們能夠在產生共鳴的同時,自主地解決問題,并進行心理排解。但是針對一些情況較為嚴重的,如一些患有抑郁癥、經常被同學欺負以及喜歡走極端的貧困生,則需要進行個別輔導,做到對癥下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獲得關懷和寵愛,從而將其從深淵中拉出來,在陽光下行走[3]。
(三)團體輔導成員的選擇要有規律
貧困大學生雖然在生活或心理上有著相似的規律,但并不是所有的貧困學生都有心理癥結,即便是有一些抑郁的情況,輕重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選擇團體成員的時候,輔導教師要做好切實的考察工作,把握每一個報名參加輔導的學生,或者是存在潛在心理問題學生的基本情況,將類似的學生歸類到一起,分為不同的輔導團體,設計個性化的輔導內容,保證成員選擇,疏導過程以及最終的結果都能具有規律性。
(四)完善團體輔導的評價模式
首先是組員的主觀感受評價。每次在完成心理疏導活動之后,教師將一些調查問卷發放到成員手中,匿名填寫,調查內容包括活動是否滿意,針對某些問題是否得到了有效的疏導,以便于教師有效了解成員們進步情況。其次,采取心理測試法,定期讓成員們根據內心的想法完成一些測試題,以便于教師的分析以及后續疏導活動的設計等。保證評價模式的多樣化,便于教師了解學生,使其能夠更快地緩解壓力。
三、結束語
貧困大學生除了要面對學業、就業等壓力之外,還要因為經濟困難受到額外的關注和監控,繼而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為了能夠幫助他們排解心理的煩惱和抑郁,擺正態度正確面對人生,教師需要采取團體輔導模式,幫助貧困大學生尋找到共鳴,結交新朋友,在團體中體會到快樂并有效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學會排解抑郁和煩惱,進而為后續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敏.團體輔導在貧困大學生心理幫扶中的應用[N].山西日報,2017-10-20(016).
[2]楊麗.團體輔導在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調適中的應用探究[J].內江科技,2016,37(02):94-95+55.
[3]張新奎.團體輔導對大學生適應能力的影響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