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燭
摘要: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新聞學的人才需求悄然發生變化,傳統的新聞學人才培養模式已然無法適應新的崗位要求。本文從新聞人才需求開始分析,探索出適應全媒體環境的新聞學人才培養模式,從調整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和改善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實現新聞學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
關鍵詞:全媒體;新聞學;人才需求;教學改革
一、新聞人才需求:類型轉變與素質要求
(一)多能的內容提供者
在內容為王和渠道為王兩種理念中,不能僅僅看到渠道的價值而忽視內容的制作。只有優秀的傳播平臺,卻沒有好的內容,媒體是無法吸引和留住用戶,實現長遠的目標的。全媒體環境下視覺、聽覺、觸覺等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成為受眾的接受習慣,新聞界需要能夠運用多種傳播符號來制作優秀內容的人才。這就要求新聞人要從“一專”向“多能”轉變,不僅要具有較好的文字功底,還需要熟練掌握運用音視頻與圖像處理等各種軟件。
(二)新穎的思維能力
新聞人才應具有新穎的思維來適應全媒體平臺的發展,全媒體平臺的依托是互聯網,所以究其根本就是互聯網思維的培養。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集團轉型成為信息服務商,這就要求全媒體人才具備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在新聞領域主要體現在增強受眾深度交互意識,了解受眾的需求,在信息采集和發布形態中注重受眾體驗,以此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提高受眾忠誠度。
二、新聞學專業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
(一)調整教學目標——培養全媒體業務型人才
多能的內容提供者與新穎的思維能力者的培養,要求新聞學專業培養出全媒體業務型人才。全媒體業務型人才主要指具有系統的新聞理論知識、精湛的實務技能、深厚的文化修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專業主義理念和社會責任感,熟悉我國新聞法規和宣傳政策、適應全媒體工作環境,能在各級黨政軍群宣傳部門、文化出版等企事業單位、新聞通訊社、報業集團(黨報都市報)廣播電視局(電臺電視臺)及期刊雜志社、網絡臺等部門從事采訪、寫作、編輯、經營、管理工作的專業人員,具體體現在懂理論、能實踐、重內容、會技術。
(二)優化教學內容——循序漸進、提升能力
1.健全課程體系
新聞系課程體系為適應全媒體環境,應當在全媒體的學習上沿用階梯學習的方法。基礎課程教學不斷夯實學生的理論史學基礎,同時不斷加強學生業務技能,在《新聞采訪與寫作》等專業課程中進行實訓教學,提升學生的全媒體信息生產能力;為了建立媒介意識與媒體思維,在一、二年級的學生課程中設置《新媒體導論》等基礎通識類課程,三年級學生將學習《互聯網營銷與創意》等方向類課程,課程體系進一步深化與細化。
2.革新課程內容
《多媒體軟件基礎》課程將Photoshop、Premiere軟件知識進行壓縮,增加可視化數據分析軟件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們數據處理、分析與運用能力,適應大數據新聞的發展趨勢;課程《新聞學原理》應側重于把科學的傳播觀念、媒介素養、傳播者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理念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建構全媒體時代的新型記者。
3.建設實訓項目
全媒體環境對新聞學專業學生的實務能力要求較高,因此課內外實訓項目應當受到重視,目前新聞學實訓項目有圖像處理、新聞采訪實訓、新聞攝影實訓、聲音處理、新聞寫作實訓、新聞編輯實訓等19門課程的425課時的課內實訓內容,各門課程的實訓內容側重于全媒體的實訓進行了細化。
(三)改善教學方法——微博、微信平臺作為考核方式
學生新聞作品作為課程考核對象,保證實踐教學目標的完成。比如,課程《新媒體導論》理論聯系實踐,期末考核方式為每位同學推護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以平臺的粉絲數與閱讀量來衡量本課程的教學效果。根據我校2014級新聞學專業86名同學的期末考核情況統計,歷經3個月的微信平臺運營,有近50%的微信平臺粉絲數突破300人,個別微信平臺粉絲突破1000人。學生們的新媒體操作能力顯著提升,媒體意識顯著增強。
三、結語
全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學專業學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新聞學專業學生如何成功適應全媒體環境下的人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新聞學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教學踐行者應在教學實踐中積極觀察與反思,教學內容得以不斷改進,課程體系得以不斷優化。對于高校教研者來說,新聞學教學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