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群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主要內容就是將小學生的道德規范和行為習慣運用到生活當中。體驗式教學是將學生自身的經驗融入到課堂學習里,教師在教學中合理利用資源,引導學生們近距離的學習,收獲可利用的知識并從內心深處形成正確的觀念。本篇文章就是如何將體驗式教學與教學方式結合而進行的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課堂;道德與法治
正文
小學教學時期是學生們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們的身心發展都不成熟,也是對學生們正確的道德觀養成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的課程順利開展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引導學生們勇敢的承擔社會責任,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體驗式教學,將學生們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通過創造情境活動與實踐相結合,高度還原課本上的內容,讓學生們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可以得到拓展。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運用體驗式教學的作用
我國現在多數的學校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當中,教師在教學時依然沿用傳統式課堂,教師依然是課堂的主體,學生仍然是被動的接受學習的知識,致使課堂的氣氛不高,學習效果也并不好。要讓教師認識到學生們才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才能將書本上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如果不能順利的實施課堂教學內容,于老師,于學生都是不利的。
體驗式教學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質、道德標準以及心理特征來創設適合的情境,讓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到關于心理道德的底線,再由多次的實踐沉淀煉化成個人的道德觀念和品質。教師也會尊重學生們在各種活動基礎上發展個性,道德與法治課程里應用體驗式教學是在新教育改革中的必然。所以,開展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乃是重中之重。
二、體驗式教學的優點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首先強調的便是要身心都盡力配合,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也要用四肢去執行,用自己身上的每一個感官去親身經歷,去感悟。其次便是重視直接經驗的的結果,學生們要將自己的知識與經驗看做重要的人生課程,熟練地掌握知識,并做到持之以恒。體驗式教學有效地將視聽說與學生的做法結合到一起,讓學生們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道德與法治課堂重視學生的核心素質培養,與體驗式教學的結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性意義。
三、將體驗式教學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結合實施的方法
3.1創設情境課堂,調節課堂氣氛
開設體驗式教學課堂,最重要的方式便是創設情境,教師要以教材為立足點,貼近課本內容來創設與學生生活極為相近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能夠順利的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教學上也算是成功了。教師在學生們結合情境表達出自己的意見之后,將學生們正確的觀念進行總結,有瑕疵的觀念進行改正,使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并歸納到自己的身上,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例如,三年級《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一課中,對學生如何創造出美好校園提出了具體建議,而教師可以分配給每個小組對于創造美好校園的情境,讓學生們設身處地的去體驗其中的樂趣,課后也可已針對這一問題向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們自行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讓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
3.2重于實踐,合作交流
實踐內容一般都是以小組合作完成的,與傳統課堂相比較,這樣的體驗式課堂趣味性更加濃厚,學生在沒有強迫的前提下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們更為關注自己在體驗當中的成長,提升學習效果。學生們在實踐過程中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通過互動交流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對生活的情感體驗也更加真實。教師站在引導的位置上,充分聆聽小組之間的報告,增強學生們之間的團隊意識,讓每個學生都可以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以長補短,積極去彌補自己的漏洞,在實踐創新能力上也會有所提高。
比如,在四年級上冊《這些事我來做》一課中,讓學生們回家為父母分擔家務,用照片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并與小組人員進行分享。讓學生們認識到做家務的重要性,作為家庭里的一份子,做家務是為整個家庭服務,為父母減輕負擔,同時,在做家務的同時還會有很多積極有意義的收獲,所以在學生中要養成做家務的習慣。
結語
在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中,體驗式教學屬于后來才被提出來的,所以在運行實施上還是需要一段時間來考察的。在教師授課時,要著重觀察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引導方面也要下足功夫。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與老師的合作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利用全新的教學方式,以體驗為教學的核心,更加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促進孩子們在知識、道德情感方面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忠英.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體驗式教學的實施探討[J].學周刊,2019(35):24.
[2]楊雪. 試論“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施路徑[C].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54.
[3]林鎮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J].華夏教師,2019(0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