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央
摘 要:面對高考壓力,語文教學有兩大苦痛:一學習無效,二教學效率低下。對此,現階段迫切需要語文教師反思教學,使課堂教學真正有實效。本文以《項脊軒志》教學為切入口,引發對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著重探討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明確“目標”與“策略”這兩核心問題,以達到教學更有效,更精準的目的,求得語文教學內容的真味。
關鍵詞: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教學策略;真;有效
一、語文教學現狀
在學校舉辦的“教學展示周”活動中,我上《項脊軒志》這篇課文。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本文用生活中的典型細節來表情達意的方法。為此,設置了如下教學流程:
1.自由誦讀全文,找出文中直接點明作者在小屋中生活感受的句子,說說這個句子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2.作者喜在何處?悲在何處?請找出相關的句子并試著翻譯。
3.面對諸父異爨、母親離世、祖母去世的人事變遷,作者的感情表達極有層次,請結合具體詞句簡要分析。
4.清代黃宗羲說:“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涕。”結合詞句,選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處,談談它是怎樣表達情感的?
5.明確細節描寫的作用。
課很“順利”地結束了,一切按我原先計劃進行,無任何課堂意外,即使是師生碰撞的火花。可我課后卻高興不起來,總感覺教學內容出現了問題,但問題在哪兒?是課堂內容安排?是教學流程?課堂的真味到底在哪里?
二、“真”目標
應慈軍老師說:“想清楚了再教,會教得清楚一些。”我想,清楚地教應先從讓教學資源有真味入手:
(1)文本的資源解讀要“真”。解讀文本,尋找教學資源,是確定課堂教學材料的基礎,那文本解讀應從何處著手?嘗試用孫紹振經典文本解讀三層次法。
第一層次:顯性的、表層地感知連貫。這一層次表現在作品中,就是作品所呈現的敘事和觀點材料,也就是我們經常問學生的“本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表達了什么觀點?”《項脊軒志》表層以“軒”為線索,記敘了“百年老屋”的幾經興衰,也回憶了作者的家族變故以及母親、祖母、妻子的瑣事。
第二層次:隱性的,在顯性感知過程以下的,是作者“意脈”變化流動的過程。《項脊軒志》以“軒”寄托的情感為線索,在敘述“百年老屋”的幾經興衰,回憶家族變故以及母親、祖母、妻子的瑣事中,有對親人的深沉懷念,更有作者復興家族的強烈責任感。對所抒發的情感,既有明寫,更有暗寫。在從明寫到暗寫的變化中,流動的是作者內心難言的傷痛,甚至還有可理解為“家族人倫空間的毀壞與修補”的內涵。
這樣,通過兩個層面的解讀,我們就可以明確本文可教的知識點了。
(2)教學任務的確立要“真”。
明確文本的知識和能力,它們是課堂教學的內容。但教什么還得從文體、文本、學生中來,它們是教學的依據。
根據兩層解讀法,確定《項脊軒志》可以教的知識點:情感的思路與文章的脈絡,項脊軒中人、事的變遷細節,四個女人的形象,作者情感,平淡中蘊含深情的語言,抒情手法,景的意境等。教學任務從真實的學生入手,結合真實、有真味的文本資源解讀,相信課堂教學會有效許多。
三、“真”策略
巴班斯基說:“是教學目的和內容選擇方法,而不是相反。”即“怎樣教”是由“為什么教”與“教什么”來選擇的。我們從將教學內容問題化,抓住文本關鍵細節,進行批判求真教學等方面入手探討。
(一)抓文本關鍵細節,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教學中,對文中有表現力的詞語進行咀嚼推敲,可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項脊軒志》抓“小鳥時來啄食”中的“時”,領會作者對美好環境的喜悅;引導學生體會“矣”“泣”“長號”,明了情感表達的層次性;細品文中反復出現的“門”,對“家族人倫空間敗壞的修復”的內涵也就能理解了。
細節也可以是一個標點,一點變化,一處矛盾……“細處”教學,讓我們挖掘出文本更多的美點和亮點,它是落實教學目標的實際展現,置于教學的整體框架之中,不為獵奇而劍走偏鋒。
(二)學會批判求真,反思自己的教學。
讓課堂教學有實效,有真味。我們始終要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來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以教什么、怎樣教、教得怎么樣三個核心問題來檢查自己,總結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優化教學質量。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過程:
1.教學目標:學習本文用生活中的典型細節來表情達意的方法。
教什么?學習細節描寫是否是有效的教學目標?從文體、文本、學生三方面確定目標:對作者情感的正確理解。
2.請自由誦讀全文,找出文中直接點明作者在小屋中生活感受的句子,這個句子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問題設計過于簡單,是無疑而問,不必問。
3.作者喜在何處?悲在何處?請找出相關的句子并試著翻譯。
4.面對諸父異爨,母親離世,祖母去世的人事變遷,作者的感情表達極有層次,請結合具體詞句簡要分析。
怎樣教?問題表述語言不簡練,可做如下修改:
文中何處寫喜?何處寫悲?哪些語句有層次性地表達作者的悲情?
5.清代黃宗羲說:“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涕。”結合詞句,選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處,談談它是怎樣表達情感的?
6.明確細節描寫的作用。
怎樣教?教學環節拖沓,與第4問內容重復,可刪除。
我相信,一次大膽地批判求真過程便是語文教學的一次求實效,求精準,求真味的過程,更是一次自我教學能力歷練成長的過程,。
高中語文教學現狀,雖不是我們說改變就能改變的,但我想,只要永遠在追求語文教學“真”味的路上,就必定會無限地靠近。
參考文獻
[1]應慈軍.《禮拜二午睡時刻》不應忽視的幾個細處[J].語文學習,2012.
[2]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研究[J].語文學習,2007.
[3]詹丹.語文教學與文本細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4]巴班斯基.中學教學方法的選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