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常紅
摘 要:興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削減教師課堂教學阻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源動力,為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期許優化調配教育資源,科學應用教學手段,打造趣味性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得以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與教師攜手創設高效講堂,本文通過研究調動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學習《解剖學基礎》的興趣,以期提高中職護理專業育人質量。
關鍵詞: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基礎》;興趣
《解剖學基礎》是中職護理專業基礎性教學內容之一,作為衛生職業配套教材,其側重介紹細胞運動系統及基本組織,基于該教材理論知識較多且與學生實際生活有一定距離,為此許多學生無法有效開展《解剖學基礎》學習活動,加之中職學生學習基礎較為薄弱,未能激活其學習興趣,使學生無法理解并運用相關基礎知識,降低中職護理專業育才質量。基于此,為發揮中職育人優勢,提高中職護理專業育才質量,研究培育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學習《解剖學基礎》興趣良策顯得尤為重要。
一、樹立趣味性教育意識
教師在明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重要性基礎上,需立足新課改背景,積極學習先進育人理念及教學方法,在優化配置新時代教育資源前提下,樹立趣味性教育意識,明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教育教學立足點,以此為由制定趣味性教案,相較于傳統教案,趣味性教案兼顧基礎知識、學習樂趣,使課堂教學內容變得不再單調乏味,達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目的,基于此中職護理專業教師需以《解剖學基礎》教學標準為出發點,圍繞學生個性喜好、學習能力調配教育資源,打磨教學方案,旨在培養學生《解剖學基礎》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進行“神經系統”教學時,可以學生學習“神經系統功能”、“神經系統組成”、“神經系統常用術語”等為教學目標,并運用IT技術、網絡資源創設與“神經系統功能”相關模型演示觀察分析型案例,以此為由做好教學鋪墊,為教師引出教學內容,落實教學目標奠定基礎,與傳統《解剖學基礎》知識表現形式相比,在信息技術加持下的教學內容圖文聲并茂,知識表現形式更加生動,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培養學生《解剖學基礎》學習興趣的目的[1]。
二、營建趣味性教學氛圍
在以往中職護理專業教學進程中,教師習慣處于教學主導地位,面向學生宣講《解剖學基礎》知識,營建教師本位教學氛圍,這雖能保證課堂秩序,確保教師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育人任務,但卻無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削減課堂教學趣味性,為此教師需致力于改革教學方略,顛覆教學常態,營建趣味性教學氛圍,例如教師在進行“內分泌系統”教學時,可以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個性喜好合理劃分組內成員,確保各個小組《解剖學基礎》學習實力平均,學習氛圍尚佳,引導學生通過探討交流、協作分析完成育人任務,同時培養學生分析思考、互幫互助等核心素養。為賦予課堂教學趣味性,教師可以“用個性化方式表述內分泌系統”為合作學習目標,引導學生群體調動創新思維,將內分泌系統與自身認知體系融合在一起,降低《解剖學基礎》知識學習難度,營建趣味性教學氛圍,繼而培養學生《解剖學基礎》學習興趣[2]。
三、創新趣味性教學方法
為推動教育事業良性發展,教師需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育體系,拓寬趣味教學渠道,實現趣味教學目標,這就需要中職護理專業教師積極學習先進育人手段,根據《解剖學基礎》教學實況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在育人進程中累積趣味性教學經驗,為持續優化《解剖學基礎》教學體系提供依據,例如教師在進行“人體胚胎學概論”教學時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法,以動圖形式為依托展示“人體胚胎學”發展歷程,使學生對相關概論有一定了解,并對所學內容產生期待,隨即教師采用生活化教學法,講述“人體胚胎學”的實際應用,以生活化案例為紐帶,拉近學生與《解剖學基礎》知識的距離,使學生可在無限靠近相關理論知識真諦同時產生學習興趣,削減該課程教學阻力,再如教師可發揮中職院校育人優勢,采用“理論+實踐”教學模式,在校內創設《解剖學基礎》實踐基地,在情境教學法加持下,創設《解剖學基礎》教學項目情景,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觀察進程中深入理解《解剖學基礎》知識,同時教師需以“引導者”身份參與到學生情境實踐進程中,給予學生學習指導,助其塑造良好的《解剖學基礎》學習體系,攻克學生學習阻力,助其重燃學習信心,產生該專業基礎知識學習興趣,繼而有效提高中職護理專業教學質量[3]。
結束語:綜上所述,為提高中職護理專業教學質量,教師需樹立趣味性教學意識,根據學生學習興趣整合教育資源,確保教學活動兼具教育性、趣味性,同時積極創新教學方法,豐富趣味性教學模式,在落實《解剖學基礎》教學目標同時,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該專業人才培育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莉.遞進式教學模式在中職護理專業解剖教學中的實踐效果[J].課程教育研究,2017(36):116-117.
[2]張曉蕾.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7(9):258,274.
[3]楊艷.案例教學法在中職護理學專業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5(6):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