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靜
摘 要:新形勢下的高中生物教學,必須先立足學科內的綜合,以學生為課堂主題,以學定教,有備而教。本人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發現要想讓學生在對話中開動腦筋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關鍵在于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追尋教材中前后知識的連接,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以設置概念教學以“引導—發現”模式為主,并創設合理情境及合理提問啟發學生思考。
關鍵詞:高中生物? 自主學習? 以學定教? 學生主體
引言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是建構主義的觀點。新課程下,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核心,利用情境、會話、協作等學習環境要素,使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在自主學習環境下,課堂對教師要求更高,教師必須以學定教,有備而教。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追尋教材中前后知識的連接,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創設合理情境及合理提問啟發學生思考。
我認為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在于:明確學習目標,確定學習內容,選擇學習策略,構思學習過程和反思教學效果。
一、明確學習目標
每堂課的設計者首先必須確定:這節課要達到什么教學目的?一節課需圍繞一個核心,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只有教師明白教什么,學生才能明確學什么,課堂教學思路才能清晰明了,課堂駕馭才能有的放矢。《DNA的復制》節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三章第三節。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是遺傳學的基本理論。這一課時,在聯系DNA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DNA通過復制傳遞遺傳信息的功能。學好這一課時,有利于學生對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遺傳規律等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對于學生深刻認識遺傳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癉NA的復制”又是后面變異部分的基礎,學好這一課時,有利于學生對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生物進化等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DNA的復制方式的發現雖然是選學內容,但是理解DNA分子半保留復制實驗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對學生學會科學的探究,科學的思考有很大的幫助,更有利于學生理解DNA復制的特點是半保留復制。所以作為探究的重點之一,但在知識層面上不作為重點。DNA復制過程完成了遺傳信息的傳遞功能,具有微觀、動態、連續、抽象的特點。因此,對DNA復制的過程的探討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二、確定學習內容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第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 第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對半保留和全保留復制的提出肯定存在疑惑,所以學案上預設假說演繹的科學研究方法,演繹推理由親代DNA復制得到子一代、子二代的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將抽象轉為具體;其次在DNA復制的科學證據中,在學案上預設情境假設,為同位素標記法和密度梯度離心法的講解做好鋪墊,學生先自主完成;再次是DNA復制的過程,先自主學習了解復制的定義、時間、場所、過程、原料、模板、條件等,落實知識目標。
三、選擇學習策略
基于學情分析,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設置的概念教學以“引導—發現”模式為主,通過創設情景引入DNA復制這一概念;采用活動建構DNA復制的物理模型作出假說半保留或者全保留復制;將科學研究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推導結論——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作為本節課的教學主線,以求向學生介紹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假說演繹法,理解DNA復制的特點之一是半保留復制;通過設置問題情景,設置問題、解決問題、動畫教學、插圖教學引導學生概述DNA的復制的過程、特點、條件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
四、構思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應該連貫打伏筆,一節優質課的亮點是一個新穎的導課,一種連貫的思路,一種科學的方法,如何能有效地將科學方法和教學知識目標協調,時間分配問題曾一度不能解決。整節課貫穿假說演繹的思想,理解DNA復制的特點之一是半保留復制,同時為經典實驗的講解打下基礎但是耗用時間較多,處理控制在23分鐘以內,這樣“DNA復制過程”的講解17分鐘,削弱了知識目標“概述DNA的復制”。
通過多次揣摩,仔細推敲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將提問細化,層次化,巴西著名教學學者弗萊雷曾說過:“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提出一些能啟發出正確答案的問題同時精簡自己的語言,一定程度上縮短了時間,學生小組活動模擬可以比較快而準確的進行,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
在假說演繹環節打下實驗基礎,歸納證明DNA半保留復制的過程,無形中讓學生參與探究過程,體會科學方法的應用,并且總結歸納科學方法,適當用科學家名言激勵學生,使課堂上升一個層次。
五、反思教學效果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個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下面談談對這節課后的反思:一,反思這節課成功之舉,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二,反思這節課“敗筆”之處,一節課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并作深刻的反思。例如講授“復制”這個概念時,看起來學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新合成的鏈為紅色和綠色搭配則和原來親代DNA不同”而忽略了綠色只代表新合成的子鏈,不代表遺傳信息。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
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學,我們要不斷地進行反思,給學生預留更多空間,創設以學生為主題的課堂,認真做到“明確學習目標、確定學習內容、選擇學習策略、構思學習過程和反思教學效果”教學五環節,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作用,激勵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產生智慧火花的碰撞。課前能對課堂教學發生的一切具有鮮明的預見性,課中能把控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給學生好的建議,課后能反思這節課的成功失敗之處,教學相長,用實踐武裝理論,充分體現和實踐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教學特色,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勞凱聲.教育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6月版
[2]張祖忻、朱純、胡頌華編著的《教學設計—基本原則與方法》,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月版
[3]高艷著《現代教學基本技能》,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