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
摘 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歷史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能夠提高學生的個人品德修養。隨著教育模式的改變,當前的教育模式側重于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強調教師要和學生產生積極的溝通,充分了解學生的心中所想,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完成自身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基于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法,讓學生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過程,增強自己的知識儲備量,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化素養。
關鍵詞:小組合作;初中歷史教學;應用;反思探究
引言:
小組合作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讓學生之間產生互動,學生和教師之間,也可以產生積極的溝通互動,教師通過充分了解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小組合作為初中歷史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創新教育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是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因此本文基于這種條件下,對于初中歷史,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探究。
一、在合作學習中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核心素養提升與興趣培養充分結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激發、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生主觀能動性,積極投入學習過程,自主探索、學習歷史知識。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應該運用情境創設,帶領學生快速投入,通過體驗歷史,品味歷史,身臨其境感受歷史事件、人物心路歷程,并從中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比如,在教學《原始的農耕生活》的時候,因為當下學生對于原始社會、農耕生活都缺乏了解。對此,教師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設備,通過播放圖片以及視頻,讓學生通過視覺直觀感受特殊歷史時期人物、事件,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使其開展自由的討論,了解農耕生活時期的工具、人物生活。這樣的教學活動打破了學生對傳統課堂的認知以及對歷史知識死記硬背的觀念,從輕松愉快的課堂體驗中轉變學習觀念,激發學習興趣,積極投入學習情境,跟隨教師一起探討歷史知識。
又如,在學習“第一次世界戰”時,教師可以先通過課程導入讓學生了解薩拉熱窩事件的過程,以凡爾登戰役為例,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從不同角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大戰性質的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通過對大戰結局和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歷史辯證思維能力。最后,在學生討論出自己的觀點后,教師再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解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這一節課認識。教師作為歷史知識的傳授者,不應該局限于傳統教學觀念,應該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融入歷史情境中,學習歷史事件,提升歷史感知以及學科素養。
二、利用課合作學習激發歷史興趣
在傳統的歷史課堂上,歷史教師一直是講課的主角,學生則更多地扮演著配角的角色。這種“一言堂”的授課方式既單一又枯燥,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提不起興趣。課堂時間是學生學習知識最高效的時間段,在課堂上發現問題并當堂解決,課下就能留出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歷史的復習。因此,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歷史的課上時間,在進行歷史教學時,適當地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引發學生在課堂中的討論。例如,在學習“新中國的誕生”這一課時,教師首先通過一個新中國成立的影視資料將課程的內容導入,讓學生對本課要將的歷史內容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將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告訴學生,讓學生對本課要掌握的內容有大致了解,給學生留一定的時間進行小組思考與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解讀對歷史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這要比直接聽教師講解更加深刻。在獨立思考完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在各種觀點的相互碰撞中,小組討論的答案會越來越接近標準答案,同時也能提供更多不同的觀點。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指導和總結。如果采用這樣的授課方式,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出來,學習的效率也會因此而提高。
三、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深挖歷史課本
歷史課本以時間為軸線,圍繞每個歷史時期重要事件、人物展開,歷史課本中蘊涵著大量人文素養元素,教師應該充分挖掘課本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核心素養教育內容。不應僅僅讓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知識、事件,更應該分析人物、事件背后所蘊涵的情感、歷史背景、因果邏輯關系,提升學生思維判斷能力,信息獲取能力,歷史價值觀,歷史感性認知以及歷史深層次思考。比如,在教學《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教師應該挖掘課本內容,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學習,教導學生長征背后富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引導學生學習紅軍長征精神,學會不怕艱苦,勇敢前行,永不言棄的寶貴精神。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情感理解及認可的基礎上,對課本內容以及背后歷史意義加深理解,從而更利于記住內容,并提升個人全面素養。為充分體現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特征,教師可以在課上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多樣化的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抗日戰爭中,蔣介石的許多行為頗具爭議性。學生對蔣介石這一人物的看法不同,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對同一歷史人物的分歧在課上舉辦學習小組辯論會。借助辯論會的形式,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井傾聽其它同學的想法,達到“取長補短、兼收井蓄”的效果。這種活動有利于學生間的思想碰撞,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四、組織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實踐及應用能力
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應該多組織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在實踐活動中鞏固歷史知識,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學習能力,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從實踐活動中延伸學習,擴展視野,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符合初中生學習興趣等。比如,在教學《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傳統節日活動,以端午節為例,很多學生只知道在端午節吃粽子,但對其來源以及歷史背景毫不知情。教師首先應該就端午節的起源,相關歷史人物,歷史背景進行交代,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參加龍舟賽、包粽子大賽,既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源,又讓學生自己體驗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引導學生認同民俗文化、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既能讓學生積極投入其中,提升動手能力,也能讓學生從中體會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趣味性,了解傳承的重大意義。隨著科學技術以及互聯網的發展,初中生身邊充斥著大量信息,作為歷史教師,應該肩負起時代歷史教育使命,引導學生認同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繼承并發揚光大。
結論:總而言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讓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要對于初中歷史課堂,有一定的探究精神,更好的學習歷史學科,豐富自身的個人素養。
參考文獻:
[1]賈廷旺.深化合作學習,培養學習能力——初中歷史合作學習探究[J].文教資料,2019(16):191-192.
[2]任苗佳. 初中生歷史知識記憶方法研究[D].渤海大學,2019.
[3]曹玲玲. 初中歷史教學滲透美育的探索與實踐[D].廣西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