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
摘 要:我國是生豬養殖大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豬肉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大。在此背景下,規模化養殖模式應運而生。以往我國生豬養殖主要采取散養模式,在該模式下飼料轉化率低,生豬漲勢較緩慢,同時也難以控制疫病。而規模化養殖模式顯著的提升了飼料轉化率,管理也更加高效。不過對于疫病的控制來說依然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需要養殖戶進行科學管理,做好對疾病的預防。本文從生豬養殖模式入手,分析不同養殖模式存在的問題,最后分析生豬疫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希望可以提升養殖效益,促進我國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生豬;養殖模式;防控措施;作用
近一段時間,受非洲豬瘟和市場價值規律因素的影響,我國生豬價格持續攀升,而未受疫病影響的養殖場效益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國家大力倡導規模化養殖的今天,規模化養殖有利于養殖場加強養殖管理,同時也節約了人力和物力,在科學化的生豬防疫體系下,養殖戶更加注重對疫病的防治,降低了養殖風險,養殖行業整體發展呈現良好的態勢。
一、生豬養殖模式
(一)規模化養殖模式
為提升管理效率,節約養殖成本。在生豬養殖領域中,規模化養殖逐漸得到發展。規模化養殖主要體現在集約化和現代化的特點,從規模化的養殖場中可以發現,不僅養殖規模巨大,而且在養殖中利用了諸多先進的設備,生豬養殖以及疫病防控更加科學,同時普遍采用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在規模化養殖中,無論是仔豬、育成豬還是母豬,都可以得到專門的喂養,并且圈舍的溫度、濕度合理,通風良好,養殖戶普遍根據不同日齡的生豬提供專門的飼料。在疫病防控方面,生豬養殖場普遍建立了科學的防疫體系,對進出養殖場的人員以及車輛進行科學的消毒,對不同日齡生豬以及疫病高發期做好疫苗防控。養殖中也加強對圈舍的消毒,及時清理生豬排泄物。在養殖場出現疾病后,養殖戶普遍及時隔離,經過臨床檢驗,確定病情后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在諸多科學的管理策略下,疫病基本上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
(二)散養和小規模模式
長期以來,在我國農村地區生豬養殖普遍采用散養模式,部分養殖戶雖然養殖小有規模,但受養殖場地因素的影響,規模始終未能進一步擴大。同時,很多養殖戶飼養生豬是為了滿足自身食用需要,所以普遍缺乏科學的管理觀念。散養模式的優勢在于資金投入較少,同時資金回收速度較快。但是目前看來,在散養模式下的生豬由于養殖環境較差,加之養殖戶缺乏疫病防治觀念,導致生豬容易出現諸多疫病。同時,很多散養戶容易出現病急亂投醫的情況或者利用自己的經驗去治療,藥物使用不規范,極易產生耐藥性,難以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使目前的生豬疫病防治更加復雜。
二、不同養殖模式存在的問題
首先,對于規模化的養殖模式來說,主要在于資金投入較大。為滿足養殖需求,需要引進諸多先進的養殖設備。同時,打造系統的生豬疫病防治系統,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此外,在規模化養殖模式下,由于養殖密度較大,發生傳染性疾病也難以進行有效控制,需要及早發現和及時的隔離。需要指出的是,在規模化養殖場中還需要做好防火措施。
其次,對于農村的散養模式來說,主要問題在于圈舍結構不合理,比如通風、保暖、采光等條件都不利于生豬的生長。同時養殖區域與生活區交織在一起,為疾病傳染提供了條件。從養殖管理來看,很多養殖戶缺乏科學的養殖觀念和技術,比如分群不合理,養殖密度過大、喂養時不分日齡。所以,部分生豬營養沒能得到及時補充,極大地降低了飼料轉化率。在喂養中還存在不定時和不定量的問題,并且忽視對飼料的管理,比如過期飼料的喂食導致了生豬容易出現消化系統疾病。最大的問題在于,這種開放的飼養空間,不利于疫病的防控。
三、生豬疫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生豬疫病防控體系
對于生豬養殖來說,要想取得更大的養殖效益,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生豬養殖管理體系,切實做好日常養殖管理和疫病防控工作,具體說來,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養殖場要建立養殖經營體制,生豬養殖場要接受動物防疫部門的監測,根據相關的管理要求和養殖場的防疫制度,對排泄物做好無害化處理,保證良好的養殖場環境。其次,要完善安全管理體系。養殖場需要完善排污、消毒等設施,避免污水排入到河流中。同時在養殖過程中要倡導綠色養殖,減少對抗生素等藥物的使用。再次,養殖場要建立生豬疫病防控制度,引入的生豬要采取隔離措施,同時進行驅蟲處理,再如進出圈舍必須進行嚴格的消毒;日常管理中要及時清理糞便;在飼料喂食中,要保證新鮮、定時定量等[3]。
(二)重視對疫病的防控
對于養殖戶來說,生豬少得病就是多賺錢,目前看來,很多養殖場都建立了系統的疫病防控體系,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強消毒和隔離。具體說來:除了日常的消毒工作外,還會在疫病高發期加大力度,使消毒更加徹底。此外,養殖戶在發現生豬出傳染性疾病時,能及時采取隔離措施,將病豬限制在有限的空間內,施行治療、消毒等措施,消滅傳染源,防止疫情擴散,進而避免造成更大的養殖損失。對于養殖場的管理人員來說,不僅每天要做好飼料管理以及日常的消毒工作,還要善于觀察生豬的狀態。如果生豬出現咳嗽、腹瀉、食欲不佳等問題,及時發現,及時治療。要有未病先防的理念,通過疫苗防疫提升生豬的機體免疫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目的 [4]。
(三)加強日常管理
首先要加強圈舍的日常管理。保證圈舍通風情況良好,合理控制圈舍的溫度與濕度,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冬季更加注重防寒保暖,通過對溫度的合理調節,可以有效減少生豬出現應急狀況[6]。其次要加強生豬的管理。對生豬的各個級段提供相應的飼料,保證提供充足的營養。需要注意是,要避免突然更換飼料。同時也要加大對妊娠母豬和哺育仔豬的護理力度。再次要加強對飼料的管理。由于規模化養殖場生豬數量較多,在引進飼料時,需要根據喂食量進行合理采購,合理存放,防止飼料發生受潮、變質、發霉等情況。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生豬養殖中,養殖戶需要高度重視防疫工作,不僅要加強日常養殖管理,還要對生豬圈舍進行消毒。同時,還要建立系統的管理和防疫制度,這樣才能減少疫病的發生,保證良好的養殖效益。
參考文獻:
[1]童成棟, 丁秀琴. 生豬養殖模式和防控措施[J]. 農民致富之友, 2019, 600(07):66.
[2]東賢, 王東亮, 張樹立. 生豬養殖模式和防控措施[J]. 中獸醫學雜志, 2015(12).
[3]羊玲萍. 生豬養殖中的疫病綜合防控措施[J]. 中獸醫學雜志, 2018, No.203(04):109.
[4]楊和平. 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常見疫病的防控措施[J]. 農民致富之友, 2017(18):197-197.
[5]楊樹輝? . 生豬養殖中常見病防控措施探討[J]. 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 2018.
[6]黃建兵. 探究生豬養殖中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J]. 農家參謀, 2017(1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