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
?
摘 要:“美麗鄉村”建設追求“外在之美”與“內核之美”的統一。鄉村文化發展是“內核之美”實現的重要路徑。以鄉村知識分子為媒介,推動鄉村文化發展,實現美麗鄉村建設下的“內核之美”是必要途徑。通過分析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培育的新要求,結合鄉村知識分子自身的特點,探析培育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內在動力與當前所處困境,提出鄉村知識分子培育“內核之美”的現實路徑,推進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美麗鄉村;內核之美;鄉村知識分子;鄉村文化
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培育是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強化,更是對鄉村“美麗”內涵的豐富與完善。培育美麗鄉村“內核之美”要透視鄉村知識分子與鄉村文化之間的關聯,使二者成為推動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內在動力。
一、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培育的新要求
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培育是新時代背景下鄉村建設發展的新要求。“內核之美”是要實現環境美、村居美、人文美、經濟美、黨建美、生活美的統一,鄉村文化的發展在其中起著橋梁與紐帶的作用,是關鍵所在。發展鄉村文化彰顯“內核之美”是美麗鄉村建設開展的創造性實踐活動。
(一)產業興旺的新要求
農村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建設運動的開展提供經濟基礎,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目標的提出對新時代鄉村建設運動下的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農村產業的發展不再是單一性的農業產業的推進,在多元化經濟發展潮流中,農村產業的發展方式應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支撐農村全面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與完善的同時要凸顯“內核之美”。
產業興旺是融合鄉村文化基礎上的特色文化產業的新要求,更是美麗鄉村“內核之美”之環境美、經濟美的體現。鄉村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是伴隨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產生的,同時深深植根于農村土壤之中,在推進農村產業發展的進程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融合鄉村文化基礎上的產業是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真正所需求的產業,是滿足產業興旺新要求的創意元素。
(二)生態宜居的新期待
宜居環境的打造離不開生態文明理念的注入,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培育要致力于鄉村生態文化的發掘。生態環境是美麗鄉村的寶貴財富,……經濟發展但環境惡化不是建設美麗鄉村[1]。生態宜居建設是美麗鄉村“內核之美”之村居美、生活美實現的必然要求,如何將這種美長久的存續下去,鄉村生態文化價值理念扮演著傳承與保護的角色。
價值理念一旦形成,將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思想觀念之中。縱觀古今,鄉村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化因子,尤其在農耕文化中,生態文化的種子早已深埋于人們心中,更在建設生態宜居的環境中得以體現。融入鄉村生態文化生存環境的美麗鄉村建設是“內核之美”的新期待。
(三)鄉風文明的新動力
鄉風文明的培育需要鄉村傳統文化的滋潤,鄉風文明只有厚植于優秀傳統文化之中,以此為源泉,才能增添新動力。鄉風文明建設是美麗鄉村“內核之美”之人文美、黨建美彰顯的基礎與前提,鄉風文明目標的實現需要復興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傳統文化符號,在提升鄉村文化價值認同的基礎上實現鄉風文明的培育,以文明鄉風推進美麗鄉村“內核之美”整體性建設。
如果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聚焦于人們對“內核之美”物質層面的滿足,那么鄉風文明就是致力于人們追求“內核之美”精神世界的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為鄉風文明培育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滿足人們對文化的渴望與追求,增添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建設的新動力。
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建設對鄉村文化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新動力的轉化與其目標的實現息息相關。將鄉村文化融入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建設的各個目標之中,既是對鄉村文化活力的又一次激發,更是對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豐富與提升。
二、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培育中的鄉村知識分子特點
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目標的實現需要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鄉村知識分子因其獨特性,在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培育進程中扮演著鄉村文化的傳承者與發展者的角色,解決了“內核之美”培育中的媒介缺失難題。
(一)工作身份轉變中的鄉土性與開闊性并存
中國農村轉型發展歷程中,鄉村知識分子身份也發生著新變化。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鄉村知識分子主要由鄉紳、塾師以及有著一技之長的本土人才構成。他們興辦學堂、傳教受業、致力于鄉村文化的發展,具有濃厚的鄉土性。隨著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轉折期的到來,鄉村知識分子的工作身份也隨之發生轉變。他們不再局限于單一性的職業身份,而是呈現出多元化的工作身份,多元身份的鄉村知識分子在保持原有鄉土性的基礎上,呈現出新的特點,即鄉村文化發展視野的開闊性。
(二)價值觀念轉變中的私人性與公共性對立
鄉村知識分子工作身份的轉變必然導致價值觀念的轉變。中國傳統文化社會,鄉村知識分子固守鄉土本性,成為村落內部鄉土文化的代名詞。鄉村因其相對封閉保守的特性,加之長期受家族文化,農耕文化下的小農意識,以及嚴格的倫理等級秩序的文化大環境影響,導致鄉村知識分子價值觀念中的私人性凸顯。隨著鄉村知識分子在社會發展浪潮中身份的轉變,他們不再僅僅是鄉村某一處、某一方面的“首領”,相反,他們穿梭于鄉村與城市之間,致力于鄉村各方面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私人性價值”向“公共性價值”的轉變。
(三)知識結構轉變中的傳統性與現代性融合
縱觀中國傳統社會,鄉村知識分子的學習大多集中于對文字的研究,對“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的研習,“他們始終以人文精神為指導核心,一方面不陷入宗教,一方面也不向自然科學深入”。[2]這樣的研習潮流在塑造一大批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知識分子的同時,也造成其知識結構中現代性因素缺失的困境。近代以來,應國家發展的需要以及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的傳入,知識分子的知識結構出現根本性的轉變。面對時代進步的需求,為了適應這種需求,鄉村知識分子開始自覺的完善和充實自己,在此過程中逐步實現傳統性與現代性的融合。
三、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培育的內在動力
以鄉村文化為基礎培育下的美麗鄉村“內核之美”急需借助鄉村知識分子的力量來實現。鄉村知識分子是鄉村建設的精英,不僅有著濃郁的鄉土情,更有著超于鄉村其他人的遠見卓識。在以文化為基礎的建設中,理應成為助力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發展的推動者。
(一)色文化的繁榮需要鄉村知識分子的支撐
以農業為根基發展起來的鄉村,農耕文化在鄉村文化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隨著鄉村社會的發展,傳統農業模式下形成的農耕文化已遠遠不能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新時代背景下的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發展對鄉村文化提出了新要求,鄉村文化要突出特色,單一的農耕文化無法撐起鄉村“內核之美”發展的大旗,將其他產業文化融入鄉村文化之中,實現特色文化的繁榮,依靠鄉村知識分子來實現。鄉村知識分子因其觀念的開放性,思維的活躍性,視野的開闊性,能夠擔負起鄉村特色文化繁榮發展的重任。
(二)綠色文化的構建需要鄉村知識分子的引領
美麗鄉村“內核之美”是要實現鄉村的綠色發展,如何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貫徹其中,鄉村文化發揮著極其關鍵的功效。將綠色理念融入鄉村文化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綠色文化。倡導鄉村綠色文化首要的就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綠色生態理念要想在廣大鄉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除具優勢的土壤之外,更離不開鄉村知識分子這一先進群體的宣傳和推廣。
(三)傳統文化的復興需要鄉村知識分子的推動
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實現需要傳統文化作用的發揮,以優秀的鄉村傳統文化塑造人文之美、黨建之美。長期以來,以鄉土性為主要特點的鄉村傳統文化在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其腐朽性與私人性逐漸顯露。這既與鄉村傳統文化的流弊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與鄉村結構也不無關系。費孝通曾對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進行了分析,他將這種基層結構定義為“差序格局”[3]。這種格局衍生下的以“己”為中心的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阻礙著鄉村傳統文化的復興和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發展的進程。其弊端的消除,復興目標的實現,需要鄉村知識分子肩負使命。
毫無疑問,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目標的實現,需要鄉村知識分子肩負鄉村文化發展使命,扮演鄉村文化發展的踐行者,鄉村文化建設的引領者,鄉村文化復興的推動者。真正成為“內核之美”發展中的鄉村文化代言人。
四、鄉村知識分子培育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困境
無論是傳統農業社會時期還是近代工業社會時期,再或是新時代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時期,鄉村知識分子所處環境發生變化,面臨多方挑戰,制約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培育。主要表現為:物質待遇低薄,情感矛盾突出,年齡結構失衡,知識文化偏低。
(一)鄉村知識分子待遇低福利薄
鄉村知識分子所處生活環境是其物質生活的真實印證。面對鄉村與城市發展水平上存在的差距,鄉村知識分子無形中被貼上了貧苦與落后的標簽,主要表現在工資待遇和福利上。
第一,新時代,鄉村知識分子的工資待遇相比較于先前,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就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鄉村知識分子的發展要求以及鄉村文化建設的需求而言,鄉村知識分子的經濟狀況仍無法與之相匹配。這將直接弱化鄉村知識分子培育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主動性。
第二,社會福利是鄉村知識分子的一份重要生活保障。相較于城市優越而穩定的社會福利,面對那份微乎其微的社會福利,鄉村知識分子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產生了困惑。處于工資待遇低,社會福利弱的狀況之中,鄉村知識分子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農業生產勞動之中,這樣的生活境遇不僅限制著鄉村知識分子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影響著培育鄉村“內核之美”的積極性。
鄉村知識分子致力于推動鄉村“內核之美”的發展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做保障。同樣,充裕的物質生活才是其安心、熱心投入鄉村“內核之美”建設的基本前提。
(二)鄉村知識分子鄉土情感矛盾突出
鄉村知識分子既飽含著濃厚的鄉土情,有著建設家鄉的強烈責任感,同時面對城市生活的巨大吸引力,他們更渴望走出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可以說,他們有著矛盾的心理。
首先,傳統社會的鄉村多處于封閉狀態,鄉村知識分子大多由鄉紳階層構成,他們承擔著鄉村文化發展的重任,對鄉村文化的發展充滿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受城鄉差距影響小,鄉村知識分子更愿意在自己長久生活的地方,在自己熟悉的場所從事工作。在此情形下,鄉村知識分子致力于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繁榮。
其次,伴隨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下不斷擴大的城鄉差距,城市中的新生事物對鄉村知識分子造成視覺上的沖擊,致使其發展鄉村“內核之美”的熱情受到阻礙。受此影響,多數鄉村知識分子存在復雜而矛盾的心理:面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與優越生活條件的城市社會,鄉村知識分子是傾向于建設鄉村文化事業、發展鄉村“內核之美”還是選擇安心于自己“分內”之事,已然成為他們鄉土情感矛盾突出的根源。
長期處于這樣的矛盾狀態下,鄉村知識分子將逐漸缺乏培育鄉村“內核之美”的信心、決心與恒心。隨之而來的就是在自覺與不自覺中蛻變為“他者”身份,成為鄉村社會中最熟悉的陌生人[4]。
(三)鄉村知識分子“上流”嚴重“回流”不足
城鄉之間的非均衡性發展是造成鄉村知識分子“上流”嚴重“回流”不足的主要原因。
首先,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的“民工潮”,鄉村中走出去的不再局限于農民工,有著豐富學識的鄉村知識分子也包括其中。他們有著強烈的主體意識,渴望脫離農村,走進城市,在市場經濟觀念和現代生活理念的熏陶下,鄉村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都充滿了現代氣息。城市的生活環境和物質條件必然吸引越來越多的鄉村知識分子走出去,造成鄉村知識分子隊伍的弱化。
其次,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致使城鄉差距擴大。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使“傳統農業社會中,在重土觀念的支配下,絕大多數從政或游學的士子,最后都要葉落歸根,‘少小離家老大回’[5]的鄉土情結不再如此前一般強烈。進入城市后的他們努力讓自己留下來,城市是他們發展自身,實現理想的場所,經濟上,城市的發達與鄉村的落后;文化上,城市的先進與鄉村的原始;社會形態上,城市的現代化與鄉村的傳統性。在鮮明的對比之下,鄉村知識分子渴望走入城市發展自己的愿望與日俱增。
鄉村知識分子“上流”嚴重“回流”不足的現狀正日益成為鄉村“內核之美”建設面臨的最大考驗。缺乏人才的鄉村難以實現文化的發展,更難以推動以文化為基礎的鄉村“內核之美”的建設。
(四)鄉村知識分子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偏低
面對城鎮化與城鄉差距的巨大沖擊,掌握多元知識結構的鄉村青年才俊涌入城市,老一輩的鄉村知識分子選擇留在鄉村,其單一的知識結構無法滿足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建設的需求。
第一,繁重的農業生產勞作占據鄉村知識分子絕大部分時間,耗費他們絕大部分精力,導致其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主動性較差,建設鄉村“內核之美”的自覺性不足。鄉村“內核之美”建設對鄉村知識分子有著寬泛的、多層面的知識要求,留下的知識分子文化素養偏低,身處城市的知識分子亦無力推動鄉村發展。“鄉村不再成為文化生產與再生產的蓄水池。……這使得鄉村相對于城市來說長期地陷入文化‘貧血’狀態。”[6]面臨鄉村人才不足與文化發展滯后的雙重壓力必然導致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建設的折扣。
第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不足,更新知識的速度緩慢。鄉村老一輩知識分子長期生活于鄉村之中,對新事物的接受,新環境的適應,往往呈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長此以往,他們不再有學習新知識的熱情,最終在專業知識趨于老化的態勢下,失去發展鄉村文化的動力,缺乏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建設的積極性。
知識是實踐的基礎,鄉村知識分子在鄉村文化發展的進程中,在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建設的實踐中,最根本的是要掌握科學的文化知識,唯有如此,才能有所成效。
五、鄉村知識分子培育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路徑
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建設需要鄉村文化的發展與鄉村知識分子力量的發揮。在鄉村“內核之美”建設的實踐中,作為中堅力量的鄉村知識分子,在解決當前所面對的一系列挑戰,實現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建設目標,需要內部條件與外部條件雙重作用的發揮。
(一)健全的外部條件是前提
馬克思曾經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7]。物質生活的基本保障是鄉村知識分子開展其他實踐活動的前提與基礎。鄉村知識分子在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建設的實踐活動,其作用的發揮更離不開物質的保證。
第一,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建設要最大化發揮鄉村知識分子作用,其物質利益的基本滿足是基礎。提高鄉村知識分子的待遇水平。待遇問題是制約鄉村知識分子推動文化發展,建設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根本問題,鄉村知識分子待遇的提高需要多方作用的發揮。政府要設立鄉村文化發展專項基金,保障鄉村知識分子的基本工資水平,加強對貧困和特困地區鄉村知識分子的補貼力度;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落實和解決鄉村知識分子的醫療、養老以及子女教育等問題,消除其后顧之憂。
第二,完善鄉村知識分子培養路徑。鄉村知識分子的培養既要立足本土人才的發掘更要注重外來人才的引進。首先,加強政策傾斜力度。通過實施人才引入政策,保障大學生的工資待遇和社會福利,鼓勵大學生投身鄉村“內核之美”建設,在實踐參與中將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建設理念潛移默化地內化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其次,重視科學文化素質教育。以農民院校或講座等教育方式進行集中培訓,將新知識、新思想傳授給鄉村知識分子;通過遠程教育、文化書屋、業余黨校等多元學習交流平臺的擴展,推動鄉村知識分子致力于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培育。
(二)完善的內部條件是根本
從唯物辯證法視角出發,“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內部。”[8]推動鄉村知識分子建設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積極性,完善內部條件是根本動力。注重鄉村知識分子鄉土性與時代性的結合。鄉土性是中國鄉村所特有的,維系著鄉村知識分子故土情的精神紐帶。“傳統的鄉村知識分子是自然的、草根的、本土的,與本地有著無法割舍的關聯,他們是地方的、封閉的或半封閉的,以血緣和地緣的時間脈絡為其歷史的根源。”[9]受城市價值觀念的滲透與沖擊的影響,鄉村知識分子對時代性的追求遠遠超出對鄉土本性的保持。在美麗鄉村“內核之美”建設中,鄉村知識分子既要回歸鄉土性,又要把握時代性。首先,要將鄉土意識融入生產生活全過程中。將鄉土知識融入生產生活實踐中,將鄉土觀念融入宣傳教育之中,在發展鄉村文化的基礎上,成長為一批扎根美麗鄉村“內核之美”的建設者;其次,要把握時代的新要求。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中,追求“內核之美”是鄉村建設時代下的新要求。鄉村知識分子要通過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將所學到的科學文化知識應用到鄉村文化發展中,在此基礎上,達到既掌握先進文化又不與鄉村“內核之美”建設脫節的目標。
鄉村知識分子回歸鄉土性,追求時代性,以鄉土文化為切入點,在發展鄉土文化與建設美麗鄉村“內核之美”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和契合點,實現鄉村文化發展與“內核之美”建設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梁愛文.鄉村振興視域下西部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新探[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5):48-55.
[2] 錢穆.中國知識分子[A]//許紀霖.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76.
[3]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
[4] 王勇.當代鄉村教師的社會角色困境與公共性的建構[J].當代教育科學,2013,(7):20-22.
[5] 何蘭萍,殷紅春,楊勇.鄉村精英與鄉村文化的建設[J].天津大學學報,2009,(6):542-545.
[6] 何蘭萍,殷紅春,楊勇.鄉村精英與鄉村文化的建設[J].天津大學學報,2009,(6):542-545.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9.
[8] 趙家祥,聶錦芳,張立波.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45.
[9] 許紀霖.都市空間視野中的知識分子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04,(3):12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