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琪
摘要:《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是一門研究國家與國家之間貨物買賣的理論和實務的課程,它是以國際貨物的買賣為對象,以合同條款為中心,以貿易法規和慣例為依據來實現進出口業務各個環節履行的課程,是涉外經貿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本文在分析傳統課程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以及解決措施。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高職院校;課程改革
中國加入 WTO 后對外貿易發展迅速,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顯著,國際貿易已經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市場也越發需要具備相關知識的專業人才。社會對外經貿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外經貿從業人員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競爭。探討如何培養企業所需的專業人才是高職院校經貿專業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各行各業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職高專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快培養高技能專業型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內大多數經管類院校都開設了《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本文針對目前很多獨立院校該課程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教學手段單一、教師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進一步的提升教學效果。
二、《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課程的特點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是我校高職市場營銷和工商管理專業必修的職業能力課程,從課程的特點來看,該課程理論部分理論性,政策性強,內容比較枯燥。實務部分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但條例多,內容繁瑣。無論理論部分還是實務部分,對于很少接觸貿易實踐的學生而言,都是相對抽象的專業理論知識。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必須改革教學觀念,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究,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并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學生的特點
課程教學的對象是高職學生,他們對于理論學習的興趣不高,學習主動性、自覺性不夠。但他們普遍的形象思維能力高于抽象思維能力,大多數學生外向,活潑,有著很強的動手實踐能力且積極性高。而高職工商管理專業主要培養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較高的英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現代管理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專業基本素質,適應新經濟,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要求,從事企業管理,策劃,咨詢,教學和培訓,面向國際,國內人才市場需求的高級管理人才。因此,有必要在課程的教學中立足學生的特點、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傳統的純理論教學模式,突出并強調實踐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知識服從于技能和能力的培養,以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三)人才培養目標不同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其教學指導思想是“淡化理論知識、強化實踐技能”使得同樣的課程在高職院校應該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學內容與方法,特別是涉及學生實際業務操作能力的實踐教學部分。為適應現實經濟形勢對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圍繞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即以“以應用為目的,理論夠用,重技能操作,以提升人才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課程改革重點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強調教學內容“實際、實用、實踐”,即理論要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將外貿業務員、單證員、跟單員資格證書的取得納入課程考核,以強化學生的從業技能,從而有效地引導教學過程,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
三、《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偏重理論,忽視實踐環節
目前,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已漸顯特色,專業課程設置與安排逐步趨于規范,但具體到《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還未完全跳出普通高校教學模式,突出表現為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沒有機會體驗進出口業務操作流程,沒有機會了解進出口業務各環節的業務操作具體事項,對《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授課僅僅停留于理論上的學習,很難全面系統地掌握國際貿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造成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如在講授海運提單時,教師會介紹海運提單的定義、性質、內容及種類,但很少介紹在某一具體情況下不清楚提單是否可以采用,在什么情況下無單放貨對不同的當事人產生什么不同的后果。
(二)教學方法單一缺乏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很好地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創新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這門課的教學方法單一,案例教學、互動教學利用不足。學生只能憑想象力,導致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控制的不機動、不牢固,對課程的學習興趣降低。
(三)教材滯后,教學內容跟不上形勢發展
國際經濟風云變幻,國際貿易形勢也不時發展、變化,有關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也隨著發展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而很多院校選擇的國際貿易教材內容相對滯后,很多已與現實不符或根本沒有涉及。教材中對于國際貿易各環節的介紹和講解停留在理論和抽象化層面,對于實際國際貿易操作中具體環節未能做說明。
四、具體改革措施
(一)模擬實踐教學
模擬實踐主要是指在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的課堂教學中實行模擬教學,讓學生模擬國際貿易的交易方、監管者、立法者等,在模擬過程中真實感受國際貿易的具體操作。此外,在教師設計模擬教學后待到學生能夠基本適應這種教學模式和新方法后,教師應當積極總結模擬教學其中的成功與失敗,并積極調整。同時教師還可以更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那就是直接邀請學生參與到模擬教學的設計環節,甚至在一個教學學期中選擇一兩節課的課時,將課堂交予學生,以學生立場來進行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教學創新,為教師的教學過程注入新的活力,提供相關的參考思路,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也能夠不斷提高,教學效果也能夠升。
(二)組織學生參加專業學科競賽
國際貿易相關的學科競賽多為仿真實際操作,學生與參賽競爭對手模擬不同國家的進出口企業,進行從貿易磋商到合同簽訂再到合同履約的整個貿易流程,綜合考察學生商務談判能力、資金運營能力、貿易術語及結算方式的靈活應用能力、國際貿易單證的正確繕制等。另外,完成一次國際貿易整個流程,需要經歷多個環節,涉及多重要素,耗時較長,對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及心理素質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總之,組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組織教師參加企業實訓
加強企業合作,積極邀請相關企業與科研人員參與教學目前,高職的師資力量不足,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的教師人員基本上剛好滿足教學任務的要求,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較為繁重,對于國際貿易實踐以及相關的研究時間不足,這一點也是直接影響該課程的教學效果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課程教學實踐改革的過程中,還應當加大教師與校外的交流實踐活動,積極邀請相關企業,如外貿公司、物流公司等進入學生課堂,進行實踐教學和指導。同時專業教師本身的企業實踐經歷對實習學生的專業知識指導會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注重專業英語教學
當前,外貿工作對從業人員的英語水平要求越來越高。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相對于一本、二本學生還有一定的差距,在國際貿易課程中采用雙語教學或采用全英文教材對學生來講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但又不能忽視專業英語的學習。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選用中英文教材、教師授課中增加專業英語、選用全英文的國際貿易單據提升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
總之,課程改革強調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基本滿足了社會對學生外貿能力的要求。改革后的課程教學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佳.國際貿易綜合實訓教學初探[J].時代教育.2011(6).
[2]方凱.課程引入實踐教學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1(07).
[3]梁艷波.關于高職院校《國際貿易》教學方法的探討[J].科技信息2007(09).
[4 江文.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職業技術.2007(16).
[5]何琳.在職業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關鍵能力.[J],高教論壇,2008,(2).
[6]王偉.鄭穎.暢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以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為例[J]暢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