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志
摘 要:“互聯網+”的誕生為德育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類似電子白板、微課程、教學APP、電子教材等新型教具逐漸開始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流媒介,成為教師的好幫手,學生的新伙伴。在德育教學的過程中,廣大德育教師也可以利用“互聯網+”這一新的教學手段開辟新的教學方式,將老式、枯燥、乏味的德育課堂打造成學生喜歡的生動、有趣、開放的課堂,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關鍵詞:“互聯網+”;中學德育;滲透路徑
德育教育作為人格教育、人文提升和精神建構的一項重要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主要體現在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中。所謂德育的滲透即為德育的隱性教育形式,也就是說是德育教育者希望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對被教育者進行教育,以提高被教育者的德育水平。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變遷,“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互聯網+”采用的媒介載體具有傳輸速度快、覆蓋面廣、穿透力強的特點,且更容易被大眾所認識和接受。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信息化的教學趨勢是必然會發生的,讓學生脫離網絡這樣的大環境進行學習是不切合實際的。而如何在信息時代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師應該怎么樣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信息環境促進其健康發展,已經成為目前教育界迫切需要解決且十分重要的問題之一。基于此問題,筆者嘗試從四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
根據社會學理論,人類社會化也是個體的內化活動,即通過日常生活,通過對外部世界的不斷學習和實踐,轉化為人類思想、心理和行為規范的過程。德育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的大時代下,網絡已經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網絡就是生活”。因此,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教師們也應該積極利用“互聯網+”的時代優勢,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更好地將“互聯網+”融入到對學生們的日常教育過程中。例如,作為我所在的城郊結合點的中學生,我們完全可以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家庭特點,為其制定每周訊息、新聞和心得交流會,因為中學生愛玩游戲用手機,所以作為主導的班主任和德育老師就應因式引導,指派學生在家長的半小時督導同步學的基礎上,利用親子互動課余時間在網上觀看一些生活類和積極型的視頻,并要求學生根據這些視頻提出個人看法,作為班主任,在學生返校之后可及時利用這一機會,為學生進行再交流再歸納,順勢在班會課上再次播放一些三觀正確的視頻以便鞏固。
二、從教育學的角度分析
教育學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強調科學的教育模式。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傳統的以教師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模式已經逐漸不被人們所接受,各種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的結構,這無疑為中學政教處工作和德育教學管理提供了更加寬闊的環境,同時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各種道德觀念,為學生深刻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內在的動力。同時,中學德育教育的工作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對于中學校的政教處、班主任和德育老師來說,需要不斷豐富教學模式,真正做到與學生共同進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立體化的學習方式,不斷創新德育的教育形式。例如,每周三下午前,我都會利用課余時間篩選各類道德講堂或感動中國等資源進行德育教學用的PPT的制作,在課上為學生播放PPT,讓學生更快地進入課堂。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德育教學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三觀形成。
三、從建構學的角度分析
建構學的主要觀念即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積極發現問題,建構他們所學內容的知識框架。這樣的理論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更注重教師的引導性。要想實現“互聯網+”在中學德育教育中的滲透,就需要中學班主任和德育老師們的通力合作,尤其是幫助學生對道德觀念進行主動的內化和吸收,而這樣的教學理念也與網絡德育境況不謀而合。在互聯網上的大量信息中,有許多的德育教育材料。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或相關文字、新聞事件呈現給學生,在學生不自覺無意識的情況下,緩慢而切實地影響了其思想與情感,隨著學生年齡與知識的增長,進而形成個人特有的道德品質。
四、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在心理學中,人們為了維持個體自尊而采取相反的態度或言行,這種態度被稱之為“逆反心理”。中學學生受年齡特點的影響,這種“逆反心理”在他們身上往往十分常見,具體表現為不聽勸、頂撞老師等,作為中學教育的家長常常無可奈何,班主任和政教處的德育老師應盡可能的創設一些引領性的網絡教育和疏導模式,如果老師們僅教師按照傳統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引起具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的反感,相反,在“互聯網+”的環境中,德育教育的過程具有雙向互動性,且具有一定的隱私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在反思的背景下完成德育教育目標。例如,班主任和政教部門老師可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在校園內部網上建立“知心論壇”或“交流天地”,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生活、學習中的問題或困難,在網上對“知心姐姐”進行匿名傾訴。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教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其進行合理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其樹立起正確的三觀,更好地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如果說德育教育就像一條長河,沒有小溪流就無法將它匯聚成為一條河流。因此,廣大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到,在中學德育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滲透教學,善于把握教育發展的機遇,巧妙運用“互聯網+”的背景,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尋找多種教育渠道,并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參考文獻
[1]王利生.“互聯網+”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幾點嘗試[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8(03):165-166.
[2]鄭建燕.“互聯網+”初中德育滲透新取向及路徑選擇[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8(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