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晰晰
摘要:信息化技術是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影響最為深刻、對世界文明影響最為深遠。現在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濡養著教育領域,但是信息化有其自身真正的內涵外延,我們對于信息化教育改革要秉持一種審慎而理性的態度。
關鍵詞:信息化誤區;解決方法;信息實質
一、語文信息化教學的誤區及解決之道
“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以視頻和網絡技術為表達載體的新教學模式正開展得如火如荼,“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也在風靡全國,使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深度融合”這一思維方式進入中小學教學領域。更有甚者,課堂上是否使用電子白板、是否使用網絡資源和微視頻居然成為評價一堂課的標尺。其實這并沒有真正掀開信息化教學的面紗,我們既不能忽視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效用,也不能否定傳統教學手段的作用。
我們需要辨析信息化技術應用過程中的誤區,闡明對信息化教學合理的解讀;需要從理論出發,為信息技術勾勒“界限”,研討信息技術在立體性層面上多角度、多維度地促進教學,優化模式,創新方法,通過整合來實現教學的最優化。由于我們在教課的過程中存在著對信息技術理解和應用的誤區,因此必須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誤區之一:將微視頻完全等同于微課、慕課。“微課”的確需要運用視頻,但最重要的是為教學目的、教學難點、教學重點而服務。對于這一個單元的存在位置,這篇文章屬于哪個部分才是判斷的最重要依據,“教”是為了“不教”,葉圣陶的話猶在耳邊。對語言的魅力最直接的感知方式恐怕還是文字,這不能本末倒置,不能“為微而微”。
比如在高中語文詩文教學中,教師把《沁園春·長沙》的朗讀示范做成微視頻,完成這節公開課的微課任務。殊不知語文的教學需要人和人之間情感的交流,把這樣最具表現力的機會拱手讓給媒體,師生能夠產生共情體驗、情感共鳴的人文過程被冰冷的機器粗暴地代替了,造成師生之間的疏離。
微課并不能夠徹底地代替傳統教學方式,應將現代教育技術內容整合到中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去,如果把毛澤東在長沙激情昂揚的革命講話剪輯為視頻播放,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體驗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樂觀積極情感,才符合選用微視頻的初衷。
誤區之二:用微視頻代替實物、實驗。物理、化學學科中的實驗部分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在鎂的燃燒這個實驗中教師使用視頻展示,仿真實驗,學生如同在看煙花一樣,氣味等方面更無法體會。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標志之一就是具備實驗操作能力,否則都是紙上談兵,這種替代實驗是教學觀念的倒退而非進步。
誤區之三:教師把講授和視頻割裂開,不能有效融合。微課和翻轉課堂割裂了知識情景的整體性、系統性。無非是把一堂課分解、知識點化,再串聯起來,知識的呈現零星化、碎片化。對學生的持續關注力又有著消極的影響。
比如在講授《將進酒》這課時,首先,學生誦讀和觀賞視頻中長江之水奔流不息的場景,然后教師進行分析,這樣只是單純地運用視頻,并沒有進行翻轉教學,實際上可以上課之前,就通過信息手段把一些預先創設好的擴展詩歌信息和推薦的閱讀賞析篇目發給學生,提出預習要求,比如:“李白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開篇,有一瀉千里的氣魄,有排山倒海的氣勢,作者為什么要營造這種環境?”“作者提到的‘人生得意須盡歡’有消極色彩嗎?”。
讓學生不僅形成提前預習的習慣,更有主動權在手,多樣的資源對學生有視覺沖擊力。整體感知文本的同時思考問題,或者說帶著問題感知文本。讓課文的翻轉和信息化教學交融,互為服務,讓學生養成學習習慣,擺脫“填鴨式”被動接受學習,形成先思考后聽課,有重點、有收獲的學習流程,更好地達到“一課一得”的目標。
二、君不見機器人教師橫空出世
上述探討了不少信息化教學值得商榷的地方,那是否意味著信息化教學在中國水土不服,甚至要不幸夭折呢?并非如此,實際上任何新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前進,這是客觀規律。只有在不斷地思考、校正中才能達到真正的信息化教學。何為“信息化教育”?南國農先生曾經精辟地概括為這樣的公式:“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現代信息技術=信息化教育。”實際上,是我們的步伐已經太慢了,思維遠遠跟不上世界的變化。面對信息化教學所存在的誤區,我們并不應該畏懼退避,反而要大步追隨,夸張地說世界是在以光速前進、變化的。我們要如何證明,自己是無法被機器人替代的?Google就是很多圖書館員與教師的終結者。通過人工智能搜索,所有資源都唾手可得。人工智能與傳統教學的融合會帶來怎樣的教育呢?以往教師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監督學生、給學生反饋,但應用了人工智能的在線教學就能解決傳統教學的一些痛點,由此可見,在線教學很可能是又一個人工智能將要成熟的領域。
三、語文教師重新修煉手冊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實際上,在人工智能時代,不飛奔前進已經意味著被淘汰。當然,人工智能一定會替代甚至碾壓人類的言論是聳人聽聞的,但是不可否認,人工智能催生的教學場景的改變開始倒逼教師們與時俱進。粉筆和黑板教學時代的效率和人工智能時代根本無法相提并論,而且不能兼顧到每個孩子,我們必須思考:我們憑什么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要做一名不被人工智能或者機器所替代的教師,我們應該加強修煉,增強自己作為教師的不可替代性。
四、結語
面對“機器人教師”強勢挺進校園和課堂,難道我們還可以捧著傳統的教學模式當成掌中寶嗎?信息化教學正是“機器人教師”時代來臨的沖鋒號,它必將推動教師工作和教學方式的轉型與創新,這種趨勢無疑已經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我們必須從內心接受信息化時代,真正實踐信息化教學。
(責編: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