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嬋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分為四大模塊,分別是心理、社會、國情和法律。課程內容來源于生活,這決定了教學應該立足于生活。教師的教學應實現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這樣才能更好地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是,“滿堂灌”“說教式”等教學方式仍廣泛存在于課堂教學,無法滿足核心素養培養的需求。想要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必須積極轉變方式,使教學實現知行合一,提高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課程實施
核心素養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為教學方式變革提供了有益指導。學生作為課程學習的主體,其認知水平、情感以及品德行為均需要在教學中兼顧,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應注重經驗積累、情境體驗以及合作探究,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基礎素養、社會參與素養以及自主發展素養。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原則
(一)理論性與生活性統一
為適應現代社會教育需求,道德與法治教材在更新過程中不斷優化內容,積極融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以及與家國相關的知識。不可避免的是,這些知識中有些內容比較抽象,初中生受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影響,比較難理解。例如《探問生命》這一課,關于生命,正處于大好時光的學生很難體會到生命的珍貴,因為在真實地感覺到生命流逝前,大部分人對生命的認知都不夠深刻。堅持生活性與理論性統一就是為了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使學生能夠在身邊的事物中感悟知識,積累經驗,有效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其對自己、對生活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提升核心素養。
(二)思想性與參與性統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對培養道德素養和法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一言堂”“說教式”的課堂,教師占據著主體地位,學生的思維、學習方式受到限制,難以得到有效培養。思想性與參與性的統一有助于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社會的一分子,參與是學生的基本權利,教師應當尊重。不論是參與學習生活還是社會生活,唯有具備正確的思想價值觀,才能規范自身行為,適應社會發展。此外,學生通過不斷參與才能夠與他人進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從而不斷促進自身認知發展,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三)知識性與實踐性統一
為了落實課程教學目標,避免教學成為空談,教師必須注重知識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融合時事熱點,并適當整合其他學科知識,盡可能豐富學生的常識,拓展個體知識層面。實踐性主要體現在行為養成,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制定相應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通過親身參與,學生不僅能夠獲得直接經驗,還能在實踐過程中加強對知識的內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知行合一。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策略
(一)注重經驗積累,培養文化基礎素養
中華民族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文化精神在生命的傳承中影響著中華兒女,因此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是有著重要意義。因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與其生活環境以及接受的教育有著直接關系,道德與法治教學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解決成長中、生活中的問題,感悟社會生活的本質,同時,引導其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并不斷累積經驗,促進新知識體系的構建,不斷推動社會發展。例如在《敬畏生命》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組織了以“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為主題的生命教育活動課。活動中,我先組織學生觀看關于地球生命探索的紀錄片片段,使學生對生命的起源、進化形成初步認知。我說:“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家園,但是地球也因為生命的存在而更加精彩。我們每一個人對于地球而言非常渺小,但是對于自己而言我們的生命便是全部。你們對于生命又有怎樣的認識呢?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一談。”在視頻營造的情境以及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聯系自身經驗進行交流,發表自身對生命的看法。然后我組織討論活動,讓學生展示在課前搜集的與生命相關的圖片和故事。通過展示的資料可以看出,學生用心觀察了生活,有的人展示的是自己親手繪制的“螞蟻搬家”的圖片,有的人展示的是自己拍攝的在墻角石板縫隙中頑強生長的小草,還有的人搜集了感人的英雄故事。不論是植物、動物還是人類,都是生命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強化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和珍愛,我組織了“談判專家”“知心談話”等實踐活動,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本課學習到的知識以及已有經驗解決了有關“生命”的問題,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生命的認知,站在更高的思想境界思考生命問題。
(二)注重情境體驗,提升社會參與素養
情景體驗教學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基于一定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某一方面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滿足其參與欲望,提高參與積極性。作為社會的一員,個體不可避免地需要參與社會生活,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較高的社會參與素養。教師應正確認識情境體驗的重要性,知識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在相應的情境中才能體現出價值。例如在《網上交友新時空》這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創設不同的網絡交友情境,引導學生樹立網絡交流安全防范意識,并規范學生的網絡交友行為,促使其自覺維護網絡環境。根據不同的情境設置,學生自愿報名參演。這樣的設置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同時也能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情境表演過程中,我會設置不同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思考,如“假如你是主人公,面對同樣的情況,你會怎樣做?”“作為網絡的使用者,我們應當如何正確運用網絡進行交友?”“網絡交友應當注意哪些?”這些問題的提出有助于強化個體體驗,使表演者與觀看者進行深入思考,從而總結出有關網絡交友的正確方法,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識。
此外,情境體驗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社會參與,教師一般設置情境時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設置與初中經驗水平相符的情境,從而使其更好地融入情境,在情境體驗獲得發展。
(三)注重合作探究,鍛煉自主發展素養
自主發展素養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實現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合理鍛煉自主發展素養,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個體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貫徹落實課程教學目標,有效培養核心素養。合作探究模式是培養自主發展素養的有效途徑,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法律在我們身邊》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小組為單位組織了實踐調查活動。初中生自主意識增強,并且具有一定反叛心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以講道理的形式教授知識,不僅會降低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還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而實踐調查活動要求由學生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進行問題分析,不僅能夠加強理論知識的說服力,還能有效培養學習興趣。調查活動中的調查問卷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開展調查時由小組進行討論分工,每個人負責不同的工作,最后小組成員共同對資料和數據進行分析,并撰寫調查報告。整個活動中,教師只提供指導與幫助,幫助學生解決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確保調查活動的順利進行。通過此次活動,學生了解了法律對于生活的重要作用,懂得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增強了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同時有效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與團結協作能力。可見,合作探究適用于初中生自主發展素養培養,對全面培養核心素養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應當遵守理論性與生活性、思想性與參與性、知識性與實踐性統一的原則。此外,還需基于此三方面原則通過經驗積累、情景體驗、合作探究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素養。通過實踐研究可以看出遵循原則選擇科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教學效果,促進了核心素養的培養。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深入探索。廣大教師在日后教學中加大研究力度,積極創新教學策略并進行實踐研究,從而進一步完善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核心素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教學改革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艷玲.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 新課程研究(旬刊),2017(10).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