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燕
【摘? 要】數感是一種無意識、存在于潛意識的內化數學知識體系,主要是指人對于數學內在規律的一般了解,而通常這種了解則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去解析相關復雜的問題,在小學低年級就培養學生的數感,對于完善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的數學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立足小學低段學生的學習實際,針對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提出幾點淺薄意見,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段;數感
其實就我本身而言,“數感”一詞本身就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很難用言語來具體形容,但是,內在無比肯定其真實性、神奇性。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數感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緊密聯系,與一些數學現象和數學規律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日常數學教學中建立系統的數感訓練體系,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是相當有必要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感就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是人主動地、自覺地理解與運用數的態度和意識,即數感是完善數學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關節,也是重要的數學教學目標,也應是教育者著重研究和為之全力開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挖掘生活元素體現數感的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卻又用于生活,換言之,就是數學是人客觀認識外部世界的關鍵所在?;诖耍谌粘PW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應當努力挖掘數學知識中的生活特性,努力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構建生動、豐富的數學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數感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而言,就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潛意識不斷轉化和累積而成一種的“感覺”,想要將這種存在于潛意識中的“感覺”轉化成具有實際規律和實際意義的數學概念,首先就要求教師能夠貼近學生的內在需求,在教學中構建能牽引這種“感覺”的實際場景,而構建生活化情境恰巧能做到這一點。例如,在教學 《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班費到周邊的便利店購買一些新的文具(鉛筆、橡皮、剪刀、七巧板、文具盒),隨后,簡單布置一下課堂,模擬“商店”,將買到的文具擺進“商店”充當“商品”,最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售賣”。具體步驟:
1.將1元、5元、10元的人民幣分發給學生。
2.讓學生輪流充當售貨員、顧客,利用自己手中的人民幣購買各種文具。
3.最后,要求每個學生都說一說自己充當顧客的時候,一塊花了多少人民幣。
通過這種具有生活氣息的游戲活動,給予學生一種熟悉感、歸屬感,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同樣使其在“售賣”“購買”這種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逐步了解和掌握人民幣的概念以及換算問題,明白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不知不覺中也就將“內在的感覺”轉化成數感。
二、鼓勵動手實踐讓數感具體化
學習數學的過程無疑也是思維運動的過程,但是,思而不動這無異于紙上談兵,屠龍之技。上文提到“數學源于生活”,所以,這也給教育者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在教學相關知識的同時,也應加強實踐數學演練,正如皮亞杰說的一樣:“兒童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智慧的鮮花是開在手上的……”動手實踐對于培養學生的數感,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日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動手實踐,努力為學生搭建動手探索數學的樂園,從而培養學生的數感。例如,在教學“認識100以內的整數”相關知識時,數學教師就可以提醒學生在課前準備好數學棒,然后,在實際教學中,先讓學生按要求取出41根數學棒,在學生抽取的過程中,教師應細致地觀察學生的表現,觀察學生是如何抽取的。觀察中會發現,不少學生會一根一根,中規中矩地慢慢抽取,然后鋪滿一片。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就可以這樣提問:“一根一根地數實在是太慢了,如何能快速擺出41根數學棒呢?”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之后,有的學生回答道:“可以先將10根數學棒看作一堆,分成4堆,接著再擺出一根即可?!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按照這一思路去執行,讓學生通過自主動手實踐強化學生的數感。緊接著,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擺出35根數學棒等,讓學生通過不斷實踐操作,在大腦中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數感。
三、加強合作交流讓數感真實化
小學數學教學是一個相互交流、不斷互動的過程,因此,合作交流、師生討論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的主動權、話語權交托給學生,創建一個獨立自主的學習空間,讓學生通過交流討論,不斷共享、不斷啟發,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強化合作交流的效果,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數感。例如,在教學《厘米和米》相關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在腦中對厘米和米有充分的認識,培養其的數感,我設計了教學環節:
1.立足學生的學習實際,將學生合理分成幾個小組,4~6人最佳,為保證每個小組的學習成效,給每個小組配置一個有責任心的組長。
2.引導每個小組自主測量課桌的長度,用厘米表示其長度。
3.引導每個小組測量教室的長度,用厘米表示其長度。
4.引導每個小組發現測量中存在的問題(厘米表示教室的長度過于復雜)。
5.順勢引出“米”這一長度單位,再次引導學生用米來表示教室的長度。
6.讓學生發現厘米和米的換算關系,豐富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數感。
將課堂的主動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獨立學習的空間中,通過自主學習,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解決數學認知上存在的問題,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數感也在無形中逐漸形成和完善。
四、激發求知欲望讓數感魅力化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曾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鮑波爾也曾經說:“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觀察?!币?,問題是引發學生興趣的“源泉”,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它能夠讓學生心理產生矛盾和疑問,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興趣,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問題的分析與探究,有助于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數感,進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相關問題情境的創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以便學生在問題實踐中感知數感及其魅力,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
再拿教學《厘米和米》一課時導入來講,為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等學習活動,認識長度單位“米”,知道1米的實際長度,能夠比畫、說明1米的大概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能夠用米作為單位估計一些簡單物體的長度等,我在導入過程中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以制造相關懸念,如“3、30、300這三個數字之間如何就可以使用‘=’號相連了?”剛開始,學生很不可思議地說這是一道錯題,3、30、300怎么能夠相等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進一步啟發學生:“三個數字相等是不可能的,但是請你思考一下,它們在什么情況下是可以相等的呢?我們是不是可以在三個數字后加上相應的單位,可以令其相等呢?”隨著一個簡單問題的誕生,學生的求知欲和情緒一下子被帶動起來,課堂氣氛高漲了,學生們變得活躍,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有的學生說可以加上元角分,有的學生說可以加上米、分米、厘米等,隨著學生答案的出現,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感就越強,從而逐步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興趣參與其中,便于我開展接下來的教學,使教師引領學生觀察、思考、測量等數學活動,體會認識“米”的必要性,并且形成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建立相應的數感和1米的長度觀念,以逐步發展學生的估計意識。
五、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小學生的數感,尤其是處于低年級的學生,擁有強烈的數感對于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師予以開發、利用,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開啟學生的智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逐步提升數學能力和水平,助力教師構建高效化的數學課堂,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晶.探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J].求知導刊,2016(2).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