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金華
摘 要:物理是一門重視數學思維建立的學科,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可以使學生看到物理學習的價值,讓學生能夠形成物理思考的習慣,促使學生在物理思維的推動下,完成對物理學習技能的把握和應用,給學生的物理發展帶來理念支撐。由此,本文對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物理思維的培養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學生;物理思維
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不應拘泥于單一的教學手段,要懂得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對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以生活為課堂起點——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的物理思維
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時,可以以生活為課堂起點,利用生活對教學的指導作用來輔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在生活背景下理解物理知識的應用,促使學生形成聯系生活的物理思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來豐富學生的物理認知,讓學生通過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使用來形成物理學習的意識,進而逐漸養成聯系生活的物理思維。
例如,在學習“廣播、電視和移動通信”時,筆者為了讓學生無線電廣播的工作原理和過程,知道電視是如何被播放出來的,懂得移動電話發明使用背后蘊含的物理知識,熟悉無線電信號發射和接收的過程,在教學中向學生展示了廣播、電視、移動通信的資料,讓學生通過學習廣播、電視、移動通信的資料來了解廣播、電視、移動通信的概念,掌握其背后的物理知識。學生閱讀資料后,對廣播、電視、移動通信的運行有了基本的認識,知道了無線電廣播工作的原理,分析了電視能夠播放的原因,了解了移動電話的運行過程,掌握了無線電信號發射和接收的知識。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以生活對課堂的起點,為學生提供生活資料,使學生在閱讀中,完成了對物理知識的學習,促使學生形成了聯系生活的物理思維。
二、以問題為課堂起點——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物理思維
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時,可以以問題為課堂起點,利用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問題來使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思考,對物理現象進行探索,促使學生在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積極思考的物理思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循序漸進地將學生引入到物理課堂中,讓學生在思考中逐漸形成積極思考的物理思維。
例如,在學習“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的原因”時,筆者為了使學生掌握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的原因,能夠了解家庭電路的相關知識,了解保險絲的特點,探索保險絲是如何起到保險作用的,能夠依據課堂所學知識解決家庭電路存在的問題,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了提問:家庭電路與我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關系?家庭電路電流過大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家庭電路電流過大的原因有哪些?你知道保險絲嗎?它是由什么構成的?有什么作用?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對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結合生活中家庭用電產生的問題,對家庭電路的相關知識進行了學習,找出了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的兩個原因,了解了保險絲是由何構成的,總結了保險絲的保險作用,完成了問題探索。這樣,筆者在教學中為學生設置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對物理知識進行探索,使學生形成了積極思考的物理思維。
三、以實踐為課堂起點——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物理思維
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時,可以以實踐為課堂起點,通過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實踐來使學生積極動腦、積極動手,促使學生用自己的手和腦來感知物理知識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實踐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實驗,依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鼓勵學生互相合作,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促使學生形成動手操作的物理思維。
例如,在學習“電阻的測量”時,筆者為了使學生學會使用伏安法測電阻,能夠通過電阻的測量,掌握歐姆定律的內容,能夠在實際問題中應用歐姆定律,學會對電路中的故障進行分析,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合作對物理知識進行分析和實踐,組織學生利用電池組、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等實驗工具展開電阻的測量。學生拿到實驗材料后,利用小燈泡、導線、電流表等工具對電阻進行了測量,經歷了伏安法測量電阻的過程,了解了歐姆定律的應用,對電路障礙情況進行了分析,形成了科學探索的精神,加強了小組的合作效率。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實踐,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驗證物理知識,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使學生形成了動手操作的物理思維。
總之,本文通過以生活為課堂起點、以問題為課堂起點、以實踐為課堂起點,對初中生的物理學習思維進行了培養,讓學生形成了聯系生活、積極思考、努力實踐的學習思維,為學生的物理發展夯實了思維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翔.初中物理教學中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思考[J].學周刊,2019(32):66.
[2]夏應聯. 淺談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改革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A]. 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二期座談會資料匯編(上)[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