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琳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學科不同,教學形式不拘一格,容易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心理健康課堂、個別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中滲透德育內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能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實現德育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雙贏雙利。
【關鍵詞】德育;心理健康;融合;滲透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可見,作為一名心理健康教師,就要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并將這種責任體現在平凡、普通、細微的教學管理之中。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包括促進學生親社會的行為,逐步認識自己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系;樹立集體意識培養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禮貌友好的交往品質等內容與德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內容交叉。因此,在心理健康學科中有機滲透德育內容,做學生的引路人,既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質,也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達到雙贏的良好效果。
一、心理健康課堂滲透德育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不同于一般學科的教學,它的教學形式不拘一格,包括:閱讀和聽故事,角色扮演法,媒體教學,討論,辯論,游戲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更容易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自覺地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并理解德育內容。與傳統的“填鴨式”被動學習德育知識的教學模式相比,這種輕松愉快的方式,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同學們彼此溝通思想和感情,減少德育學習的阻力,促進德育內容的掌握。
五年級心理健康《應對校園欺負》一課中,開課就是情境表演,這一形式瞬間將所有同學的目光吸引到課堂中。在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觀者的對話中,同學們和教師平和地分析了三個角色的心理。發現欺凌者有道德層面的問題,恃強凌弱,欺負弱小,而旁觀者膽小怕事,息事寧人,他們都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以及對相關法律知識的認識和了解。同學們各抒己見,講述“時代在進步,那些依靠武力解決問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欺凌同學不講道德”“旁觀者應該站在正義的一邊,大家應該相信正義的力量”。在輕松的氛圍里,我們一起告誡欺凌者約束自己的行為,避免給別人造成傷害。旁觀者應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勸阻或報警。這種體驗教育方式有效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限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重新定義德育的內涵。接著我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組織同學們觀看《未成年保護法》視頻,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制教育,讓同學們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權益。心理健康課將時代元素有效融入課堂中,不僅可以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觀點,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真可謂一舉兩得。
二、個別心理輔導滲透德育內容
心理輔導不同于一般的教導,一般的談話。它是個性化、個人化有特殊內涵的過程。心理輔導是建立在同理心、坦誠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的,是一種建立在建設性的交談基礎上的平等互助的關系。在這種平等和尊重的關系中交流德育問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在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過程中,更容易了解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發現他們錯誤的道德觀點和有悖社會規范的行為。心理健康教師作為一個“朋友”式的陪伴者,作為一個循循善誘的啟發者,作為一個溫和的引導者,作為一個耐心的示范者,更容易引導學生挖掘形成這些道德問題的誘因,針對這些誘因進行剖析,幫助學生做有素質、有道德、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收到“釜底抽薪”之效。
在心理輔導的個體中,有這樣一位同學:他上課自由,我行我素,對待教師的管教無動于衷,對待學習自暴自棄。一天,這位特殊的孩子找到我,向我傾訴他的煩惱。“老師,同學們都不跟我玩,我沒有朋友。”于是,我抓住這個時機,及時提出引導性問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老師很想跟你交朋友,你能告訴我,你有哪些優點嗎?”在短暫的思考后,該同學回答:“我會幫助老師做事,我愛勞動。”“這的確是良好的德育品質,那你觀察一下,朋友多的同學還具有哪些優良品質?如果換位思考你愿意與誰交朋友呢?朋友多的同學擁有良好的品德素質,熱愛祖國,謙虛禮讓,尊敬師長,知錯就改;擅長自我管理,熱愛學習,自律性強;與同學相處,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懂得寬容,這些都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共處的真諦。我們一起努力,不斷完善自己,慢慢地,你就會有更多的朋友了,老師會幫助和提醒你,我們一起試一試,好嗎?”此后,這個學生開始約束自己的行為,贏得了學生的尊重。
這種個性化輔導的形式既能有針對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輔導,滿足學生合理要求和情感需要,又能避開強制說理和武斷解釋,讓學生內心自發地接受德育,從小事做起,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質。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達到個別心理輔導中滲透德育內容的雙贏。個別心理輔導方式適當,不僅疏導了學生的心理,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可謂一舉兩得。
三、團體心理輔導滲透德育內容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不同于一般的游戲,它是以團體情境為平臺給學生提供成長過程中所需的心理幫助的一種形式,學生在團體人際相互作用下通過觀察、學習、體驗來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展自我,并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從而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發展良好的人際適應,最終達到更完善的發展與成長。與傳統的“灌輸式”引導學習德育知識的教學模式相比,這種團體心理輔導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更強,深受學生的喜愛。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滲透德育教學的內容,能讓體驗者重視內心感受,進行道德的內化和自省,喚醒學生心底的道德意識,加深情感體驗。培養團結協作、勇敢挑戰、堅韌不拔等優秀德育品質。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四年級心理健康《團結的力量》一課中,我組織大家參與“小島共濟”的活動。活動規則:以小組為單位,每組10人左右。將地上畫好的圓圈看成是船只遇到臺風后唯一可以靠岸的小島,請每組想辦法讓更多的人可以“上島”避難,每個人都必須站在圓圈內。看哪一組上島的人最多。這次團體輔導開始進行得并不順利,班級中許多孩子都是家庭的獨生子女,他們個性較強,缺乏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喜歡一切從自身出發,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參與集體活動或因與某些同學相處不愉快而拒絕團體活動。這時,教師要使用容易被學生接納的教學語言和選擇合適的學生先參與其中,讓部分學生感受到團體活動的友誼、信任、快樂。慢慢地同學們放下戒備,放下矛盾,學習嘗試用新的態度和行為、放松的狀態、投入團體活動中。最后,全體學生參與的團體心理活動成為維系團結、友誼的紐帶,同學彼此的信任感逐漸加強。隨著活動的深入,同學們消除誤會,學會團結協作,集體關系和諧融洽。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喚醒了學生心中集體主義的種子,同學們反思德育學科團結、信任的力量。團體心理輔導既解決了德育中同學們如何相處的問題,又培養心理健康中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可謂兩全其美。
四、結語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是一個長期、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合理的方法和策略。在教育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中課堂、個別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與德育的滲透工作,能促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相應的作用。不斷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奠定基礎。讓我們走進學生心靈的深處,讓德育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雙贏雙利。
參考文獻:
[1]許強.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討[J].德育建設,2018(29).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