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敏
摘 要: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那么,語文的核心素養是什么?語文的核心素養是語感、語文學習習慣和方法、語文思維、審美。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應以知識為載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引發學生自主地進行言語實踐的行為,以至于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最終實現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從學生學習角度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是語文閱讀教學有效、高效的關鍵,高效的課堂教學是學好語文課程的保障。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教學發揮高效的作用呢?
多年教學過程當中我是通過以下環節來培養學生語文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 核心素養; 教學實踐
一、朗讀悟情,適時引用課外資料,打開學生心扉
語文能力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語感是語文能力結構的核心要素;培養語感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它是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朗讀是培養語感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朗讀,讀通課文,讀懂課文內容,從文章內容中可自悟一些理念,自我感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自由朗讀,自悟其含義是比較困難的,往往就需要老師創設情境,使用多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某些離我們的太久遠的歷史性作品,我在上課前可以播放相關影視短片,簡要了解那個時期的歷史,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配再些背景音樂,讓同學們帶著這樣的感情去朗讀課文,讀出自己對文章內容的感悟和感受,為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做些鋪墊。讀完課文后很多同學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悟頗多。同學們踴躍抒發感慨。老師的上課內容一定要觸及到學生的興奮點,學生自然就會積極參與課堂。只有學生在讀中感悟,才能引起文本和學生的情感共鳴,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豐富情感。
二、關注學生朗讀興趣,? 質疑思辨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打破傳統教學中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讓學生大膽的質疑,提出自己的疑問,結合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在質疑這方面,讓學生有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什么是有效的課堂?只有學生敢于質疑,就文本敢于同老師、學生思辯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成效的。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弄明白作者寫作的愿望是什么呢?主要反映一個什么樣的主題思想?只有同學大膽質疑,說出自己心中的疑問,課堂教學才有一條明路。有的同學在課堂上大膽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同學立馬結合各自尋找的資料展開討論,非常的激烈。在這樣的辯論試的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都能從討論中尋找到歸屬感。一旦自己的想法得到大多數同學的認同,內心當中的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去形容的,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發展、情感得到提升,學生在互動學習中感受到快.
三、合作探究,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找準最佳契合點
課堂教學從學生閱讀體驗出發,教師要從習慣的從“教”出發的立足點轉換到從學生的“學”出發,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考慮他們想學什么,怎么學,學的過程中會碰上哪些障礙,怎樣幫助解決,怎樣才能使他們發揮積極性,讓他們有主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怎樣才能挖掘學習的潛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語文課堂教學不應該是“教”的技能的展示與表演,而是找準最佳契合點,以學生的“學”為宗旨的語文實踐活動。俗話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說明了彼此切磋琢磨、交換心得,有助于個別學習。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間的合作互動之所以能促進認知成長,是因為年齡相當的兒童較可能由彼此的最近發展區內互動、增進成長,在合作團體行為中的示范較兒童個人所能表現的更深入。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基礎,以語文科塑造人的獨立品格與所需能力為基礎。另一方面,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也依賴語文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發揮、學科本質魅力的發掘,核心素養如何融入課堂教學?這不是說說就能解決的,但它必然是我們今后教學中摸索實踐的方向。
總之,語文教師要立足于語文學科,以學生為本,注重素養落地。逐步實現由“教書”到“育人”的過渡,走向由課程執行者向課程設計開發者的轉變,從而實現語文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追求。作為語文教師要有課程意識,語文課堂應彰顯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培養。語文課堂應立足于學生的全面進步與語文學習的和諧發展,讓學生通過語文教育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讓語文課堂因需而設,因生而動,因律而美,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讓多元文化、個性化解讀、獨特的體驗、創新思維,為語文課堂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方法[A]. 周麗萍.新教育時代(2015年10月 總第3輯)[C]. 2015.
[2]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淺談[A]. 陳朝建.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六卷)[C].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