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張海宇?戴寶慶
摘 要:互聯網金融不斷深化發展,一方面為廣大的金融消費者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在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風險。同傳統金融消者比較、目前國內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在資金安全、知情權、信息安全等多層次的相契合利益的保護方面存在許多的困難。我們要通過汲取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第三方支付、P2P網平臺建設過程中對消費者保護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做法,探索如何鞏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監管制度,加大力度關懷互聯網金融企業自律,針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糾紛建立有效的解決機制,進而提高我國在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實效。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自律建設
引言
互聯網在多媒體系統中,各種信息媒體不是像過去那樣,采用單一方式進行采集與處理,而是多通道同時統一采集、存儲與加工處理,更加強調各種媒體之間的協同關系及利用它所包含的大量信息。此外,多媒體系統應該包括能處理多媒體信息的高速及并行的CPU、多通道的輸入/輸出接口及外設、寬帶通信網絡接口與大容量的存儲器,并將這些硬件設備集成為統一的系統。在當前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大量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情形。根據網貨之家提供的數據,截至2018年1月,累計問題平臺數量達到4110家,涉及資金超過千億,數百萬投資人受到損失。而且從當前各個行業反饋過來的信息顯示,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由于各類監管的不足,存在嚴重的消費者權益侵害現象,這是我國互聯網金融未來實現良性發展必須要合理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盜保擴的問題分析
(一)機構合法性無法甄別
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和發展。不僅順覆了傳統信息通訊模式、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改變了大家的消費模式、支付手段、金融行為等。但是,由于互聯網虛擬性的特點,消費者在進行網上金融交易時,不能通過“面對面”的方式核實信息,企業的編制預算體制建設要充分反映了企業開展活動所需的各項支出,避免了經費支出與預算不相符等不規范現象。在日常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財務管理部門要不斷加強與各個行政單位的溝通,改變他們對預算編制的不正確的認識,積極鼓勵他們參與企業資金預算編制過程。
(二)成本高舉證難維權不易
不同于銀行、基金等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平臺線上銷售產品和開展業務,涉及客戶群體數量巨大,且分布全國各地。一旦平臺遇到風險,很難統一起來維權。另外,互聯網金融交易多數基于網絡數據進行,因而,消費者的個人數據和電子合同都存儲在平臺服務器中,一且平臺跑路、網站關閉、交易提現功能失效,消費者往往來不及取證。在實踐中,消費者需要獲得足夠的證據。往往需要專業團隊的協助,這也進一步加劇消費者維權困境。
(三)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不完善
P2P網貸、移動支付、互聯網理財等互聯網金融平臺帶給人們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信息泄露的可能性。隨著高速網絡成本的降低,多媒體通信關鍵技術的突破,在以Internet為代表的通信網上提供的多種多媒體業務會給信息社會帶來深遠影響,同時將多臺異地互聯的多媒體計算機協同工作,更好實現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這種協同工作環境代表了多媒體應用的發展趨勢,信用風險較高。資產端方面,互聯網金融平臺未納入央行征信系統,平臺在進行交易撮合時,主要是根據借款人提供的財產證明、身份證明、繳費記錄等信息評價借款人的信用。資金端方面,很多平臺未執行風險適當性原則,沒有對消費者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最終導致理財產品和消費者投資偏好不匹配。
二、推進我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保護的建議
(一)完善法律制度建設
由于互聯網金融涉及銀行、證券、保險、投資基金等眾多領域,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過于原則化,因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維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操作性不強。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往往處在“無法可依”的境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作為P2P發源地,目前發展態勢良好,并未出現中國P2P平臺的“跑路潮”。因而,建議參照美國經驗,建設完善的P2P監管法律架構。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設置專章細化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權利,規范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者的經營義務和違反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
(二)加強技術創新,完善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
近年來,隨著數據泄露事件的頻發,各國監管機構越發重視信息安全和數據安全。例如,世界銀行在《金融消費者保護的良好經驗》一文中提出,金融機構應當確保消費者信息的保密性,并采取相應的技術安全措施。根據這一先進做法,建議互聯網金融平臺應加大信息技術投入,完善信息科技團隊建設不斷修補技術漏洞,采用數據加密等方式確保數據及客戶信息安全、運用多重方式進行身分驗證。此外,應建立數據保護與電子證據第三方制度體系。加強對個人信息、數據及電子合同等內容的保護。
(三)利用大數據分類管理互聯網金融消費者
互聯網金融平臺市場寬爭的關鍵是用戶,得用戶者得天下。因而采用大數據進行消費者分類管理可以確保平臺的長期盈利和競爭優勢。平臺在消費者授權的情況下,采取大數據技術和模型搭建進行分析,使每個消費者都能獲得與其風險偏好才務狀況和投資經驗相適應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在滿足適當性的前提下,不違背普惠金融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孟凡娜、互聯網金融時代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挑戰與對策[J].中國農村金融,2015(16):60-61.
[2]文學容,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研究[J].學理論,2013(36):45-46,71.
[3]石玉德,尚飛鵬.我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現狀及對策建議[J].華北金融,2014(4):45-46.
[4]李文龍,互聯網金融須破除消費者權益保護軟肋[J].中國金融家,201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