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愛文
摘 要: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是認知教學開設的主要陣地,認知教學符合學生的個人發展水平,能讓學生主動地探尋知識內容,也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本文主要以農村地區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為例,探究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途徑。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
有效教學即從教學的技巧與策略上進行改進,并從觀念上進行轉化,進而能在課堂中不斷地反思現有的教學方法,分析現有的教學效果,思考提升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能通過反思探索出有效教學的可行性策略。
一、農村中學物理教學現狀
1.教師方面
(1)缺少專業的物理教師。大學生畢業時大多不愿意選擇農村學校教書,即使農村中學引進了年輕的新教師,但是又有一些富有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離開農村中學。多種原因使得農村學校師資十分缺乏。
(2)盡管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但農村中學較多物理老師仍在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下用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即將學生作為知識接受的容器,機械地向學生灌輸教材中已有的內容,教師在課堂上講新課、講練習、講拓展,而學生只需在課堂上聽好課、記好筆記。對于相對缺乏見識和科學常識的農村學生來說,極具抽象性的物理知識是難以理解的,使得較多學生對物理產生厭煩心理。除此之外,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農村中學雖然設有物理實驗室,但大多數是處于半癱瘓狀態,日常的物理實驗教學只需要老師憑借一張嘴說實驗步驟即可,實驗被束之高閣。
2.學生方面
“物理難,化學繁,數學習題做不完”,這可以說是每一個中學生的口頭禪。農村中學生的基礎薄弱,知識接受能力相對較差,他們常不能有效地進行獨立思考、獨立探究,一般會將老師所講述的知識照搬過來,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識記物理知識.隨著物理學習難度的加深,死記硬背的方式無法發揮作用,學生會覺得物理越來越難以理解,物理成為一種學習負擔,從而對其喪失興趣。
二、 農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究
1. 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針對農村學生開展的教學活動應以玩中學、動中學為主,只有學生樂于接受知識,才能主動獲取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授有關液體壓強的相關內容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一個有趣的小比賽,讓學生將塑料袋套在手上,看哪位同學能用桌面上的器材(一盆水、書、鉛筆、紙張、吸管)最快速的將塑料袋貼在自己的手上,完成的同學馬上舉手。學生在教師講述完比賽規則以后都動起來了,有的同學將塑料袋套住用吸管吸氣,有的同學將塑料袋戳破用書來擠壓空氣,還有的同學將套有塑料袋的手放入水中。最后總結幾種方式,發現將套有塑料袋的手放入水中效果最好。然后教師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上述這種狀況呢?教師通過積極的思考,找尋到能激發學生的教學方法,選擇適宜農村學生參與的課堂活動,用以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使得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極大的提高。
2. 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課堂氛圍是教師與學生首先能感受到的無形的課堂資源,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能具有良好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從而能在此前提下發揮出自己的創造能力。這其實對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而言有著積極的作用。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的“非指導性教學”中指出,為學生學習提供良好的學習氣氛對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影響。那么如何創設出良好的學習氣氛就是教學中所要探討的問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互動關系
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些與農村學習環境相似的問題情境。如在講解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時候,教師讓學生思考在下雨天車陷入了泥潭應該怎么做,需要采取何種措施來解決。
(2)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
教師要肯定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付出,在教學活動中摒棄教師的權威,讓學生具有良好的質疑精神,使學生能辯證地看待課本知識。
(3)加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教師要組織好課堂教學,讓物理課堂的趣味性得到極大的提升,使得學生能在生活中學習到物理,并能使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3.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
教學活動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通過主動思考獲得。所以,課堂教學不能是教師的一家之言,而是學生的“多家”之言,主要是讓學生能在自我構建中獲得知識。且整個過程應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盡最大的努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例如,在聲音傳播介質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判斷聲音是如何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外一個地方的,聲音傳播依靠的介質是什么?教師通過這類設問來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具有想要探究知識的想法。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一個實驗:在密閉的玻璃罩內放一個鬧鈴,讓學生思考鬧鈴響了以后鐘罩外的人能不能聽見。然后教師逐漸將鐘罩內的空氣抽走,讓學生探究聲音可能會發生何種變化。教師先讓學生進行猜想,可以查閱資料,可以自己找材料嘗試動手實驗。最后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真實的實驗情境,并讓學生根據實驗情況思考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何在。教師在情境設置的影響下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進而促進其對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與認知,從而完成知識構建。
4.創設生活情境,引入課題
物理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生活中處處有物理,所以在組織物理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在生活教育理念下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將生活內容引入其中,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我在講“分子”這一內容的時候,會用生活中“二手煙”的危害、墻內開花墻外香、在走進剛裝修好的房間的時候會聞到“甲醛”的味道等例子,以此在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可以加深他們對分子運動的理解,實現自主探究學習。
5.充分利用好農村特有條件和資源。物理來自于生活,也應走向生活,農村特有的生活環境也為學習、了解物理知識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總之,農村初中物理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以此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主探究新知,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潘璠.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的案例研究[D].寧夏大學,2014.
[2]鄭默超.新課改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J].文理導航(中旬),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