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試手冊》作為高考的指導性文件,用于明確考試內容和要求。本文旨在全面分析《考試手冊》有關高考(上海卷)英語閱讀理解部分的考試說明,從而為指導今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考試手冊》;高中英語;閱讀
【作者簡介】謝秀梅,江蘇省南京市梅山高級中學。
一、研究《考試手冊》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意義
《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上海卷)考試手冊(語文、數學、外語)》(即考綱,以下簡稱為《考試手冊》)作為高考的指導性文件,用于明確考試內容和要求,一經發布便受到老師和學生的高度關注。《考試手冊》具有權威性、導向性和綜合性,認真研究有利于英語教學的針對性,預測可能考查到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戰水平。本文旨在分析《考試手冊》有關高考(上海卷)英語閱讀部分的要求,從而為指導今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教學與考試必須恰當地結合起來。教師在日常閱讀教學中應該以《考試手冊》為指導,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認真分析文本的題材和體裁等,確定該文的閱讀策略和教學重點。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各種閱讀策略,清楚地告訴學生為什么要使用某個策略來閱讀文章、如何使用。在平時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具體運用這些策略,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對閱讀策略有直觀的認識,學生才能在閱讀不同文本時選擇恰當的策略,進而閱讀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在高考中才能游刃有余。
二、《考試手冊》對考試內容的要求
《考試手冊》對于考生理解書面英語并運用相關知識完成任務的能力測試目標為:
·能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能根據上下文正確理解詞語和句子。
·能推斷文章中的隱含意義。
·能歸納段落或文章的主旨大意。
·能理解句子、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
簡言之,高考閱讀部分對學生在文章細節、詞句、隱含意義、主旨以及邏輯關系的理解等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且,語篇閱讀在高考英語卷中所占比例很大,因此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尤為重要。
三、以《考試手冊》為指導培養學生閱讀策略的教學實踐
1.利用scanning(查讀),高效地查找細節。從高一開始,筆者就教給學生查讀這一閱讀策略并進行訓練,幫助學生在閱讀時快速準確地找到細節信息。要求學生不要提前預習課文,否則查讀練習就失去了意義。況且,考卷上的文章學生是沒有機會提前預習的。筆者提醒學生先讀題目,劃出題目中的關鍵詞,然后根據關鍵詞縮小閱讀范圍,再找出所需信息。如果能有效地把每一篇課文的查讀練習設計好并完成,學生就能在實踐中迅速掌握并熟練運用這一策略。例如, 《牛津上海版》高一上 Unit 2的課文 Care For Your Hair選自于一家美發店的宣傳單。針對剛進高一的學生,筆者先教學生查讀的具體做法是什么、依據什么標準、有什么好處,然后帶著學生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1) hairstyle 2)shampoo? 3) hairdryer , 立刻可以確定相關信息分別在? “What sort of hairstyle is best for me?”, “Shampoo and conditioner”, “Towels and hairdryers”這幾個小標題下,從而縮小了閱讀范圍,查找答案既快速又準確。
在教師的講解和指導下,通過閱讀不同題材與體裁的文本,學生學會了利用語篇的標題、小標題、圖片、黑體字、色塊、圖表、布局、首尾句等線索來捕捉信息。掌握這一策略,對學生高考卷中做細節題,尤其是B篇有很大幫助。高考語篇閱讀的B篇是以海報、廣告、宣傳單、書評、影評等應用類的文本來考查學生快速查找信息的能力。
2.聯系上下文,猜測詞句的意思。高考卷上允許出現一定比例的生詞,所以在閱讀中碰到生詞是很平常的事情。讓學生邊讀邊查詞典,還是讀前先查完所有生詞以掃除理解障礙?兩者都不可取。《考試手冊》明確要求學生具有能夠根據上下文猜測詞句意思的能力,而且高考考場上不可能允許考生帶著詞典,或者提前讀文章預習生詞。因此教師要利用好課文中的語言材料,在教學中巧妙地設計題目,鼓勵并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的大意、語法、前后的詞句、文中所給的解釋、例子、近反義詞、描述等來理解詞句的意思。
例如,高二下 Unit 5 Green? Orchids一文中“vital”是一個生詞。筆者鼓勵學生嘗試推測vital 的詞性和詞義,并說出推測的依據。學生答:“根據原句子…bringing him vital news about the only medicine that could save his life,‘vital’修飾名詞news,因此可以推斷它是形容詞,結合后文的描述中的‘only’, ‘save his life’,可以斷定意思是‘very important’”。該生的猜測合情合理。
在閱讀高一下Unit 5? What should I do一文時,遇到一個熟詞新義的例; She barked,“Can’t you see there’s a queue? Go to the end and wait your turn!”。盡管學生已經熟知bark作為動詞意為“狗吠”,而在這篇課文中它的主語“she”是一個收銀員,不可能是這個詞義。學生根據上下文中“unhelpful”、 “rude”、 “busy grumbling”這幾個詞,不難推斷出該詞在本文中是要表達這位收銀員說話的方式,意為“呵斥,厲聲叫”。
此外,還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構詞法和一些詞綴知識,掌握詞形變化的規律,這樣學生猜測詞義就有了更多的依據和更大的把握。
3.基于文本,合理推斷隱含意義。《考試手冊》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文章中已知的內容進行邏輯推理,透過字面意思來推斷出文章中沒有直接提到或明確說明的信息。推斷必須建立在文本的基礎之上,不能摻雜讀者的態度和主觀愿望,這往往是高考閱讀中失分較多的題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指導與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技巧,提高能力。
例如,高二下 Unit 1 課文Suffering to be beautiful是一個電臺談話節目的錄音文本,主題是“beauty”,討論人們有沒有必要為了美而去承受諸如整容手術這樣的巨大痛苦。嘉賓之一Sue Leslie曾經是一位模特,現在經營著一家health studio。閱讀中筆者引導學生思考Sue為什么要在節目中提到她的店名,而且還描述了她的顧客光顧幾次之后“look as if they were ten years younger”。結合文章背景,電臺節目有許多聽眾,她作為一名生意人,提到自己的店,不僅可以作為她觀點的有力論據,也是一種巧妙的廣告植入。
因此,教師要巧用教材上設計好的練習或教師自己設計的練習,使學生的推斷能力逐漸得到鍛煉。考試中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四個選項,根據選項的關鍵詞來縮小范圍,再在文章中求證,這樣就避免了推斷的片面性、絕對性和斷章取義。但應該告訴學生,要運用文本提供的信息、細節找聯系來推斷而非臆測。
4.培養學生讀前預測的習慣,準確把握段落及文章的主旨大意。注重培養學生讀前預測的習慣,尤其是在讀說明文和議論文之前,使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閱讀者。要求學生在閱讀前根據標題等來預測文章會寫些什么,然后在詳讀中驗證或修正自己的預測。例如,在學習高二下Unit 4? Helping the environment這篇課文時,筆者要求學生看過標題之后不要繼續閱讀文章內容,然后問自己What should I tell my readers if I were the author?學生根據筆者平時教他們的方法:文章的分論點多半圍繞what(是什么),why(為什么)和how(怎么辦)展開,很快列出:What’s the problem facing the environment? Why should we help the environment?? How to help the environment? 這三個非常合理的問題。然后學生才開始細讀文章,他們發現文章印證了自己的預測,還找到了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同時體驗到一種成就感。而成就感又可以激發學生閱讀英語文本的興趣,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文章的標題一般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或提供一些線索。此外,文章的首尾段、插圖、布局等也是預測的依據。經過訓練,學生學會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遇到高考卷上的主旨類題目就有了解決的辦法。而且,高考的主旨題,常常會出現這種題目: What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學生看到四個備選項,就會用筆者教給他們的方法問自己:“假如我是作者,分別以四個選項為標題來寫一篇文章,我會寫下什么?”結合所讀文章的內容,就能剔除那些僅涉及文章局部或與文章內容無關的選項,做出正確的選擇。
5.識別信號詞,理清邏輯關系、時空順序。要理解一篇文章,除了掌握基礎詞匯語法知識外,一定要整體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邏輯關系或時間、空間、過程順序。
所謂的邏輯關系并不抽象,而是隱藏在句與句之間或段與段之間,銜接著句子和段落,使文章成為一個邏輯嚴密的整體。我們可以通過找邏輯信號詞---連接詞,如because,but等來識別因果、轉折、遞進、順承、對比、比較等各種邏輯關系,把握句子的內在聯系和文章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準確快速地弄懂文章的主旨及細節。例如在閱讀高二上 Unit5 Virtual Reality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通過“however,...not just for...”, “in addition”, “despite this”這些段首的關鍵詞,看出段落之間的關聯:P3-5主要講VR在不同領域的用途,P6話鋒一轉,談論這一技術可能會帶來的問題。
此外,在記敘文中理順時間和空間的順序對理解文章大意很有幫助,找到關鍵詞,就可以化繁為簡,直奔文章主要事實。高一下Unit 2 Two Geniuses是一篇名人軼事。在閱讀此文時,筆者引導學生邊讀邊找出文中體現故事發生的不同地點的關鍵詞: on their way to a distant university, at the university, they left the university。 據此,學生很快就理清了故事發展的脈絡:Einstein在前往大學的路上告訴他的司機Hans自己很累、不想演講卻又不愿讓觀眾失望,長期跟隨他的Hans已經熟知講話內容,便主動請纓替他演講;在大學里雖有小小波折,被聰明的Hans巧妙地化解,使演講順利完成;離開大學時Einstein駕車,一切天衣無縫。
四、結語
俗話說“熟能生巧”。如果教師在《考試手冊》的指引下,把這些閱讀策略的教學靈活地融入每節閱讀課中,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再加上刻意的訓練,日積月累,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水到渠成。而且,這些閱讀策略的學習和運用還可以延伸到學生課外英語閱讀中,起到“授之以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何亞男名師培養基地、應曉球名師培養基地.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