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和實施,日益發展的經濟水平對于教育質量要求的提升,如何提高綜合教學質量,并從根本上轉化教育觀念成為整個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如何讓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化為主動學習的探索者,是當前教育行業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從初中生物教學出發,針對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一課題展開研究,并將部分看法進行總結。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自主學習能力
引言:
我國的教育體系,傳統的應試教育考核方式是以考試成績作為標準,而達到這個標準的途徑就是系統的應試學習。在這樣的學習體系中,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被動的接受知識,是一個“被動”的角色。長期的被動學習,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這也與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宗旨背道而馳。現代教育提倡的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發揮個人的個性和主觀意志,積極主動的學習和探索從而使學習的過程更加生動。自主學習能力主要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受外界父母、老師或者學校的壓力,發自內心積極主動、自覺的去學習的能力。培養這種學習能力,一方面是教育水平和理念得到本質飛躍的一個象征,另一方面,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能夠使學生能夠獲得長久的、終身的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十分重要。
一、學習興趣是內源性動力
有一句話叫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不一定全對,但是愛教育中“興趣”確實是學習的最好源動力。學生在成長階段,尤其是初中階段,好奇心強的同時又比小學時有更強的自控能力。那么這時候 如果學生對某樣事物產生興趣,并且同時能夠得到正確的引導,那么對這一事物所產生的“興趣”就可以作為內源性動力,從而吸引學生去探索這一事物。再借助外界力量的引導,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學習,不僅獲取了知識,也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既學到了教學目標所要求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
針對生物這一學科,該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內心覺得這是一門很有趣的課程呢。首先,生物老師需要再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范圍內,向學生傳授知識,這是生物老師分內的工作職責;其次,生物老師要將課堂變得生動起來,給學生科普有趣的生物故事,讓學生知道生物是離人們的生活很近的學科,是自然學科發展的基礎,并且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生物學科有了質的突破,生物學科能夠更好的為人類發展和提升人類生活質量產生幫助;最后,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科的美麗色彩,生物學科是有溫度的,學好生物知識能夠更全面的看待世界,感受世界的美好。通過多方面的,讓學生從學科發展,職業發展,人類的發展和個人世界的發展去看待這一學科,激發學生對本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內源性的學習動力。
二、第一堂課使興趣萌芽
無論老師在理論上單方面對學生闡述某一門學科是多么有趣,都不及實際的一門課給學生的第一感受有用。一門陌生的學科的第一堂課對于學生而言至關重要,學會能夠直觀的感受到這門學科自己是否會感興趣,有沒有繼續探索的欲望,如果學生不能感受到,那么這門學科一開始“興趣激發”的策略就是失敗的,學生喪失興趣就無法通過興趣的引導來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初中生物的第一堂課是《生物特征》[1],如何在這一課迅速激發學生興趣?在第一堂課開始后,先向學生介紹生物學科的有趣之處,讓學生對這一門學科有基本的了解,短暫的介紹完后,拋出問題,引出學生們的思考,“什么是生物,在我們現在的課堂環境里,又有那些生物存在呢”。問題拋出后,讓學生分析并回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且引導學生回答分析分別它們的理由是什么。在學生進行分析后,老師再進行引導,從而告訴學生兩者的差別以及分辨的標準,讓學生在了解后產生“原來何生物這么有趣”的感覺,那么第一堂課引出學生興趣從而從產生內源性動力的目的就達到了。
三、課堂氛圍的創設與教師態度
無論任何一門學科本身的難易程度如何,作為教師的都有義務引導學生更快的投入到課堂中來,良好的課堂氛圍與教師態度,更能夠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產生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2]。比如在學習《呼吸道》這一章節課程的相關內容中,老師先讓同學們思考,呼吸道是指人體的那些部位,我們通常會在什么情況下用到它們。然后老師自己做出深呼吸,張嘴呼吸,吐氣等姿勢。并讓學生們也進行類似操作,讓學生們把感受進行描述,比如憋氣是什么感受,深呼吸后吐氣是什么感受。在學生們闡述完畢后進行本次教學內容的引出,這樣的課堂氛圍與教師態度能夠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在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學生的自我探索也是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必經途徑。
四、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課外實踐的輔助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終生受用的自主探索、學習、成長的能力。學習時需要方法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需要學校和老師的引導。針對生物這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學科,其內容與語文、數學等學科相比有更大的靈活性,因此在老師的指導下,輔助課外實踐,會達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一方面,老師要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3]。生物這一門學科離不開仔細的觀察和總結,老師布置觀察作業,通過學生培育或者種植相關生物,觀察和記錄其生長發育,以達到學習目的。比如老師布置課題,觀察蠶的生長和繁殖。器材不限,環境由學生自己掌握。最終學生遞交的觀察日記中需要呈現的是,蠶的生長發育過程和特點,蠶的繁殖過程。給學生一個方向,讓學生去尋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觀察、總結的能力能夠得到培養,發現問題后不斷探索,使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教師布置課外實踐活動,通過分組的方式,讓學生之間互相配合完成課題。比如觀察某一個固定環境里的生物狀態,如小區池塘、公園河流等。并進行分析呈現這樣狀態的原因是什么。在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中,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們合作學習的能里力,同時分析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對于本門課程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五、結束語
生物是一門精彩而豐富的課程,針對初中生物中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老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并且主動引導學生,進行生物實驗和課外的生物觀察實踐活動,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方瑛. 芻議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3404:73-75.
[2]劉雪. 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7,503:74-76.
[3]楊華枝. 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7,0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