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玲
◆摘 要:課堂是教師進行教學、學生進行學習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結合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電磁鐵的磁力(一)》的教學,從“對比激趣、關注學生已有知識建立假設、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等幾個方面,通過實際教學案例進行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很多人專門對此進行了研究。的確,作為一名教師,這是我們終身研究的課題。作為一名教師,要使學生在自己的引導下,掌握相應的知識。而教師跟學生對話的主要時間就大部分在課堂上。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個教師每時每刻都應該探究的課題。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就此問題,我結合《電磁鐵的磁力(一)》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對比激趣,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動機大都取決于對學習內容是否有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科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設置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從對比兩張電磁起重機圖片切入,自然地引發學生從最熟悉的生活經驗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猜想。
《電磁鐵的磁力(一)》一課我以對比導入,引出問題。展示兩張電磁起重機圖片,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圖片情節調動了起來。通過觀察電磁起重機,知道電磁鐵的磁力可以變得很大,能吸引幾噸重的鋼鐵,并比較電磁起重機和我們做的電磁鐵的磁力大小,由此,激發做一個強力電磁鐵的興趣,產生“探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的需要。導入本節課的研究主題。此環節不但激發了學生進行探究的興趣,使課堂研究直奔主題,而且為下一環節的動手探究提供了充足的時間保障。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不但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產生“情境效應”,而且還能有效地激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走出“要我學”的低谷,進入“我要學”的積極狀態,從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關注學生的原有經驗,向最近發展區發展
建構主義的學生觀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必須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在發展區,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情感和思想狀態,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前提和基礎。這些知識和經驗可能是下一步學習的鋪墊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維定勢,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障礙。
在本課教學中,我們分析學情后認為:由于六年級學生對于對比實驗有了一定的經驗,我們的教學一定要了解到這一基礎,不要在這個對比實驗解釋上花費過多的時間。教師只要通過對比實驗中找控制條件方法的提示性問題,先讓學生自主討論、交流、制定研究方案,引導孩子質疑哪種才是最科學的方案呢?然后重點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孩子根據現有的實驗材料,依據前面對比實驗的原則進行數據調整,但此時并不急著讓學生馬上制定合理圈數,而是讓學生先大概地確定他們認為可行的圈數,讓學生在下面的實驗中親身經歷摸索出科學的數據,親身體驗比直接授予感受會更加深刻。從而使學生的科學實驗設計能力在本節課得到真正發展。
三、親歷探究過程,促進活動有效的開展
科學探究性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經歷、體驗和發現的過程,教師作好指導與幫助。比如:讓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就直接告訴學生,而應帶著這個問題讓學生去實踐、操作,如果操作不成功,應該組織學生去分析問題出在哪兒?最終讓學生自己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應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眼、腦、口、手并用,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培養探究能力,從而開發學生的情感潛能、思維潛能、操作潛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
《電磁鐵的磁力(一)》的探究教學中,“實驗研究計劃的制訂”這個探究環節是的關鍵點,學生制定的研究計劃是否合理,實驗能否成功呢?學生依據實驗要求嘗試實驗。在嘗試的過程中,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實驗操作微課,統一同釘帽去吸大頭針,但也有個別小組完成實驗后,故意又用釘尖試了一次,然后提出了自己的問題“為什么相同的線圈圈數和電流大小,釘尖和釘帽吸引的大頭針枚數是不一樣的,而且釘帽吸引的枚數遠大于釘尖吸引的枚數呢?”,這個時候教師不是急著解釋,而是讓大家一起猜測,提出了很多假設,制訂研究計劃,課后在繼續實驗以及查閱相關資料。而有的小組在完成實驗后,總感覺老師微課視頻上的方法有點浪費時間,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更節省實驗時間,優化實驗方法。當然這節課的時間有限,并沒有能完成這么多探討,但是卻給學生無限的遐想空間,讓學生更加得想學科學了。
科學課的探究過程是將科學課教學目標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的過程。在科學課的探究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當好參謀,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引領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機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從而提高科學課堂的有效性。
以上只是我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一些粗淺認識,要想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還有很多的辦法有待于我們今后在教學中挖掘。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善于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樂于學科學,善于學科學,真正成為學習科學的小主人,從而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常汝吉.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6).
[2]郁波等.科學教師教學用書(三年級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7).
[3]張紅霞.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4]滕青林.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下旬,2014,(4).
[5]馬紅玲,陳國愛.謅議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J].新課程學習,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