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葉
摘 要:小學低年級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本文以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1課《大家排好隊》為例,分析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性的方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 “道德與法治”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8-0064-02
1.重組教材,讓課堂“熱”起來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必須基于兒童生活經驗。兒童在生活中形成的已知概念,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有效的教學資源。
我們用兒童的已知概念教學,就是想讓老師能夠站在宏觀的角度審視我們的教學內容,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創新教材、突破教材、超越教材、乃至重組教材,將教材知識網絡化、結構化。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就是如何運用生活實際經驗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大家排好隊》是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中的第11課的內容,這一課共設計了三個活動主題:“哪些地方要排隊”、“為什么要排隊”、“怎樣排隊好”,旨在讓學生知道在公共場所要排隊不插隊,從小養成自覺遵守和維護公共秩序的好習慣。
在本課中,教師將教科書中出示的“排隊故事”進行重組,組合后出示兩幅圖,“牛牛班”和“羊羊班”拿作業本,你更喜歡哪一種方式?學生根據平時拿作業本的情景,進行熱烈的討論并作出判斷,知道排隊拿作業本比較有秩序,而不排隊拿作業本很有可能造成書本損壞,甚至受傷的情況。自然而然便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排隊是很重要的,排隊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一種基本的一種公民素養。
2.創構情境,使課堂“活”起來
(1)創構游戲情境
游戲始終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也是他們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這種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相配合的活動形式,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體驗和感悟。例如:《大家排好隊》一課中,教師并沒有空泛地講述“為什么要在公共場所排隊”,而是以“瓶口脫險”的游戲作為實踐體驗。要求四人小組,每人負責一個小球,在最短時間內四人將小球全部從瓶子里“救”出來即獲勝。在這個游戲過程中,孩子們有的胡亂爭搶,有的能按順序獲得成功。教師再分別請一組失敗的小組,和一組成功的小組,談談他們游戲中的體會。兩組同學通過對比得出結論,原來游戲中也是需要排隊的。
沒有了老師繁瑣枯燥的講解,沒有了學生正襟危坐的沉悶,讓游戲進入了學習,走進了課堂。我們看著孩子們綻放活躍的思維,收獲著孩子們多彩的想象和靈動的語言。孩子們也初步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為什么要排隊”。
(2)創構媒體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架在認識和行為之間的橋梁。在教學中,我們要按照小學生情感發展的規律(感受——體驗——共鳴),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點,將音樂、圖片、投影等多種媒體組合運用,創設具體、生動并與教材內容想吻合的教學圖式,使學生身臨其境,心入其情,進入角色從而喚起、激發其深刻的內心情感體驗。如:在《大家排好隊》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給孩子們展示了他們在全市武術操比賽活動中的視頻錄象,在富有感染力的音樂中,讓他們回憶自己武術操時是怎么把隊伍排得那么整齊,激發武術操獲得一等獎好成績的自豪感。
正是現代媒體手段,以繪聲繪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觀事物,以圖、文、聲并茂的三維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極大地滿足了學生視聽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如同催化劑般的喚起學生內心真實的感受,從而讓他們知道,日常的比賽中也是需要排隊的。
(3)創構角色情境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孩子們天性好奇,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中設置一些角色體驗的教學情境,讓孩子們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體驗,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領悟道德觀點,激發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如《大家排好隊》教學時,教師出示“公交車插隊”“讓老爺爺插隊”兩幅“插隊圖”。讓學生角色扮演,如果你的位置被插隊的叔叔占用了,你會跟叔叔怎么說?如果你是老爺爺前面的一員,你會讓背著許多行李的老爺爺插個隊嗎?許多孩子像模像樣的扮演起了圖中的虛擬人物,在活動過程中,知道插隊是不文明的行為,我們應該怎么與插隊的人交流?還有哪些特殊事件是可以插隊,如果你也有緊急情況,應該怎么向他人溝通?
在角色扮演中,學生調動起多種感官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學生在課堂上,在有趣的角色情境中主動完成了自我教育。
3.模擬生活,使課堂“真”起來
學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學生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脫離社會實際來進行。只有來自于學生生活中的東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讓學生樂于接受。
(1)在活動中再現生活
為了使學生能夠獲得真實的感受,《道德與法治》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實反映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照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每天做的事情都來到了書上,都走進了課堂,而課堂的活動其實也就是生活的再現。例如:我在組織開展《大家排好隊》活動中,出示了“外灘踩踏事故”和數據。播放2014年外灘踩踏事故視頻,出示2014年至今,各類學校及其他公共場所因為沒有好好排隊造成的可怕后果。并通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深刻感悟到“為什么要排隊”。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在積極的自我教育中促進生命的健康成長,這樣自我教育的功效遠遠超出了教師的“老生常談”式的說教。
(2)在活動中豐富生活
課程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
在開展《大家排好隊》活動中,教師出示了幾個場景。如,“在廁所怎么排好隊” “在銀行怎么排好隊”“在學校集會怎么排好隊”。讓學生在場景中,交流排隊的方法。知道在廁所排隊要尊重他人,空間較小的廁所,可以在門外排隊;知道我們在銀行排隊時,可以在機器上取號,進行智能排隊,辦理業務的時候,要站在一米線外,尊重他人隱私;學校集會時,通過一首兒歌《排隊歌》進行操作實踐;小腳對準中間線,找找旁邊參照物,伙伴前后看腦袋,伸伸小手找間距,上下樓梯靠右走,安安靜靜不吵鬧,不推不擠更文明! 讓學生知道如何將隊伍排的又快又好。
同時,出示《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第十八條規定:小學生要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場合,我們都應主動排隊,但是遇到老人幼兒、孕婦或者緊急情況時,我們要學會文明禮讓!在課堂中懂得,“法治”就在我們身邊,就在生活的細節中,凸顯“法治”的概念。
4.勾聯實踐,愿課堂“實”起來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來是教學活動所追求的。當學生覺得“活動需要我,我需要活動”時,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能得到充分激發,參與積極性得到提高,預設的教學生活圖式更易達成。活動設計時,老師們應確立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理念,活動安排力爭做到人人參與,個個有收獲。活動后,每人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在教學活動最后,教師讓學生說一說,在本課中的收獲。學生個個興致高昂,暢談排隊的重要性,如何排好隊的方法。同時,教師給學生留下課外延伸的社會小調查作業:請你用相機或畫筆記錄下公共場所排隊的情景,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排隊方式?這樣,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并拓展到社會實踐中去,學生不僅學有所長,更拓寬的自己的思路。
總之,有效的教育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用學生的眼睛、心靈和方式去觀察、感受和研究社會,采用學生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學生結合原有的生活經驗,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最終讓學生過上有意義的快樂的生活,發展健全、健康的人格,從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
參考文獻
[1]李紅瑞.借道德與法治課堂 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