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楚婷
【摘要】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論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文旨在闡述如何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合作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中的這一句話告訴了我們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成為目前社會生活中必備的一種能力。然而,在過去的應試教育中,我們的教育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教師傳授知識以單向知識傳授和滿堂灌為主;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不高,缺少自主性;學生實踐能力差,出現“高分低能”等現象。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談及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首要的一條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一目標明確告訴我們在目前的教育過程中應當更加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改革背景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既要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又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為了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使學生“學會學習”。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學”——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注重問題的設置
“學”是指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學習。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對于學生在“學”的這一階段要達到的目標,教師還要進行自學指導,要根據課本所學內容的難易、多寡以及深淺程度設定精準的時間,并將時間和任務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方法和方向,使“學”變得明確而集中。此外,課堂是缺少不了教師的提問的,沒有提問的課堂肯定不是好課堂。那怎樣的提問才能發揮最大效用呢?這就考驗教師的備課基本功了。因為教師所問的問題主要是學生需要重點理解與掌握的內容,以及一些基礎性的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從重點著眼,從基礎性著手,更好地把握學習內容,促進學生知識系統的不斷完善。
二、“導”——注重引導的方式
“導”實質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進行相互學習的一個過程。教師通過學生在自學的時候面臨的問題進行引導,一般包括以下問題:
1.大家都不能正確理解“自學指導”中的問題。
2.學生在“學”時,出現的具有啟發意義的生成性問題。
3.學生在“學”時,可能出現的不能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的由教師所提出的預設性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教師的引導方式有所不同。首先,淺顯的問題可以通過同桌之間進行相互討論或者是同桌之間以“兵教兵”的形式呈現。其次,稍復雜的問題通過前后四個人小組進行討論,這里教師需要正確引導小組圍繞著問題進行討論,可以以案例或者視頻的形式,學生結合案例或視頻能夠從中得到啟發,進而掌握課本上的知識。最后,再難一點的問題通過全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交流與討論。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主動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于膽小的學生要多鼓勵,對于積極的學生要多表揚,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還需要精心選取和設置恰當的案例,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社會,使學生更易掌握和運用知識。在引導的過程中,要留意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教師的引導必須是“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的。
三、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
利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或利用現代多媒體設備等,為學生創造適合教學的情境。教師能夠運用有趣的情境導入新課,提出課堂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對教學情境感興趣從而提升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接受學習。以直觀性的圖表創建情境,比如在教學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配置資源的知識點中,可以提供中國各地區房價數據對比材料,讓學生在數據對比中感受到各地區房價的情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市場配置資源的弊端;以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興趣。比如當教學中涉及到投資理財的知識點,讓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跟電影《西虹市首富》里的主人公王多魚一樣擁有了10個億,你打算怎么花”,學生從花錢的方法著手,掌握投資理財的風險性和收益性對比。以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比如在教學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知識點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對中美貿易戰之間有什么看法?對于目前華為在國際中的情況,你覺得中國企業要怎樣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提出這樣的問題是結合目前的時政新聞,創建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把最近的新聞熱點與課本上的知識相結合去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也能培養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傳統教學中學生過于依賴教師或者依賴PPT所展示的“標準答案”,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缺乏主動性。因此,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上要側重以下幾點。
1.要培養學生能夠自我激發學習動機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學生的觀念中就是“要我學”,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確定學習目標和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切勿好高騖遠,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中體驗成功,進而提升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種學習傾向和教學需要。課堂45分鐘,如果要實現課堂效益的最大化,必須要加強學生課堂上學習行為習慣的常規訓練,落實“課堂十不準”,在自主學習時間內高效完成所布置的任務,提高學生的專注力。此外,還應培養學生在課堂外有課前預習、課后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以及自主進行訓練和復習的習慣等,并努力使其規范化。在行為習慣培養初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定計劃,將時間細化到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的具體學習任務,逐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3.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和運用
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來自于課堂教學。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條件不同,基礎情況不一,因而選擇的學習方法和教學要求就有所區別。教師在課堂施教中要因材施教,使學生保持學習的欲望和熱情。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引導學生靈活選用學習方法。一般來說,教材中知識點要求達到識記、了解程度的,學生自身閱讀課本找出相應的知識點即可。這主要是針對概念性的問題,比如“什么是貨幣”。對于那些要求達到領會、理解程度的知識點,學生可選用案例分析法、同桌交流合作法進行學習;而那些要求達到分析、綜合、應用程度的知識點,則應選用小組合作法、習題講評法和頭腦風暴法等等。
4.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并不是學生自己一個人單獨地學習,而是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進而提高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非常重要。正所謂“一個蘋果換一個蘋果還是一個蘋果,一個思想換另一個思想,得到兩種思想”。學生之間主動進行交流與探討,能夠在交流過程中主動地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激發學習興趣,更好地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參考文獻】
[1]徐學福,房慧.讓學生做自己的老師·名師講述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5).
[2]文喆.素質教育與課堂教學改革[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7).
[3]陳秉初.合作辦學背景下的課堂轉型之路:基于學習力提升的課堂教學改革研究[M].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