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東
摘 要:新課改中明確規定,對學生展開全面培養,在數學課堂中,不僅僅需要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以及創新思維,逐漸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將以新課改中的內容要求作為基礎,以小學數學為例,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升最終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多元化
在新課改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將多元化手段應用在其中,傳授學生專業性知識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種方式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采用層次化的方式,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由此可以看出,多元化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提升方式。
一、小學數學多元化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課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提問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拓展性思維,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在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決定課堂中的主動權,學生處于被動位置,這種模式無法滿足學生對課堂學習的需求。而采用多元化提問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上,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為教師講解,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新鮮感,不斷拓展自己的思維。另外,多元化的提問方式也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學生在思考問題中也會在不同思考角度上解決問題。
例如,教師在講解《分數加減法》的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了解分數的性質,以分數加法為例,不同分母之間無法進行加減法,在之前需要進行通分,分母相同之后,分子相加或者相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分數的加減法,將一個正方形劃分為八個相等的區域,用紅筆涂上三個區域,黃筆涂上三個區域,讓學生觀察黃筆和紅筆共涂上了幾個區域。學生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將兩個顏色區域數量相加,但是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面積相同的顏色區域才能相加,區域面積不同的不能相加,在此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出通分。
二、小學數學多元化實踐
實踐教學一直是教學中教師忽略的主要問題,許多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重點講解書本上的知識,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在新課改中已經明確指出需要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因此教師需要認識到實踐在教學課堂中的重要性,并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將其落實到課堂中。
例如,在講解《方向位置》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以學校為中心點,分別闡述學校到商場、廣場、市場以及電影院的路線。每個小組負責研究其中一條路線,最后畫出相應的路線圖。放學之后,學生根據自己畫的路線圖走,觀察是否會達到預計位置。如果達到則說明學生對方向位置知識已經掌握,如果沒有達到則說明學生還沒有明確區分出方向位置知識,需要教師進行進一步引導。除了這種方式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室中組織各種比賽,例如加減法的運算、分數運算,還可以通過模擬購買情景的方式,讓學生認識人民幣等。以上方式都是通過實踐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書本中的內容。另外,小組合作的形式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增強班級中的凝聚力,讓學生在與同學溝通交流中完成知識的學習。
三、小學數學多元化作業布置
作業主要起到內化知識以及鞏固知識的作用。傳統教學中教師采用書寫練習題以及背誦等形式,僅僅采用這一種作業形式,學生非常容易產生厭倦感,進而對學習失去興趣。而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學生可以始終對完成作業保持一定的新鮮感。
例如,教師在留預習作業時,針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并說出各自的特點,第二天在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分享。這種方式與傳統的預習作業不同,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避免將作業內容僅僅局限在書本中。這種類型的作業具備更強的拓展性,沒有固定答案,學生還非常容易完成,從而從中獲得自豪感和歸屬感。教師在對學生展開評價的過程中,也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針對性的評價指標以及評價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得到客觀正確的評價,還能夠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教師可以采用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保證最終評價結果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之間的吻合性。通過以上分析能夠看出,多元化教學方式能夠應用在教學的各個方面以及各個流程中,教師無論是在教學還是學生日常管理中,都具備了更多的選擇性和發展空間。
結語:
小學數學多元化教學的重要性逐漸突顯出來,不僅能夠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展開全面培養,同時還能符合我國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和發展,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在此過程中,利用小學數學多元化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進行充分培養,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斷促進我國教育行業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黎若涵.在愉快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小學數學快樂教學的多元化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1):63.
[2]劉沖.落實核心素養,實施小學數學課程多元化評價——以“用計算器探索規律”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18(2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