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
摘 要:在新課標背景下,化學作為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它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基本的化學知識、原理等,使學生掌握最基礎的化學實驗知識和操作技能以及相關理論知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然當前初三化學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對此筆者根據自身經驗對就如何構建高效課堂談一下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三化學;高效課堂;相關策略
化學作為初中的新學科,學生對它充滿興趣。但在興趣激發的同時,還需要,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邏輯思維是學好化學課的關鍵和保證。課堂教學是連接學生與老師的重要紐帶,也是老師展現自我的一個主陣地。創建高效課堂,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它可以讓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全面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從而實現教育最終目的。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的第一動力。所以在日常化學教學中,老師應該注意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的激發。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提出一些生活化,或者比較有趣的,貼近生活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相關化學知識的樂趣,除此之外還要適當進行一些課堂實驗,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相關化學知識與相關內容,進而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比如,在演示滴水生煙時,將2至3克干燥碘粉放在一個石棉網上,然后在其中加入0.2至0.3克Al粉,用玻璃棒將上述混和物充分的混合均勻,堆成小山。將事先準備好的玻璃管中的水緩緩地滴在蒙古包上,后者立即劇烈反應,而且還有大量的紫色濃煙升起。借此吸引學生興趣;再如,鹽酸一節教學過程中,可通過“碟面生煙”的試驗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即在一個小碟中倒入大約5ml的濃鹽酸,在另外一個碟中倒入大約5ml的濃氨水,將二者靠近一些,用手搧風,此時就看到有大力的濃白煙產生;在氫氧化鈉教學過程中,可以“握手成血”試驗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初三化學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相應的實驗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化學的興趣,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二、突出學生地位構建平等關系
在以往的化學教學中,老師往往以自己為主體,而相應忽略了學生的需求。所在化學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合理安排時間,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探究問題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給學生選擇的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空,讓他們自己去發展,教學中適時以多種多樣的方式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使學生真正體會學習的樂趣,這樣教師可以教得輕松,也能夠保證教學質量。
三、巧設相關化學問題活躍氣氛
在整個化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否自主思考、積極探究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模式和方式方法的轉變,基于此,所以在日常的化學教學中,老師應當注意學生特點,從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景,以問題為中心來全面組織教學活動。比如,老師在講述酸的化學性質時,學生基本都知道,所以需要老師進一步設置相關問題,比如酸為何能使金屬生銹并將相關化學方程式寫出來。但是老師應該意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局限于課本知識的講解,學生是無法寫出相關方程式的,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讓學生進行相關實踐,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現象等方式,提出相關問題。在初三化學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巧設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而且這也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必然要求。
四、創新教學模式引導自主探究
同時在初三階段的化學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當注意學生個人所擅長的知識,因材施教,適當進行分層次教學,因為處在初三階段的他們正面臨著中考的巨大壓力。所以老師在教學模式應當摒棄以往的傳統模式,實行創新教學。老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由于學生在日后的生活中還會與化學有更多的接觸。所以應該鼓勵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或者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應當注意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質在于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是探究式教學模式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基本內容。同時在探究的過程中,老應該監督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相關現象、如實準確地記錄相關數據、積極主動地思考,更急密切的合作、并且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綜上所述,在日常的化學教學中,若想構建高效課堂,其實并不是難事。這首先需要老師在課前做好萬全準備,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其次進行相應的課堂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要注意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最后還需要老師改變教學模式,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便可以提高化學教學效率,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唐麗紅 沈理明.指導初三學生運用化學學習方法的策略[J].科教文匯,2011(28).
[2]虎西林.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功能[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