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卉
摘 要:語文是我國的母語,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在語文的學習中,可以培養出學生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這兩點也是重中之重,是整個語文教學的核心所在,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閱讀和寫作的提升做出淺要分析,給予對策,為以后教育事業的發展積累經驗。
關鍵詞:語文;閱讀;寫作;措施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里,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影響著學生,那便是學生對于閱讀和寫作的興趣普遍不高,常言道,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待學習如果失去了興趣,那會嚴重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日常的教學中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對于閱讀,學生的興趣可能天生就要高;但是對于寫作,學生仿佛天生就有恐懼癥,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棘手。在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上,有很多老師采用分開解決的方式,即閱讀和寫作相分離,把它們看成各自獨立的存在,這就導致了閱讀和寫作在學生日常的學習中脫節。基于此,老師在探索閱讀和寫作的相關問題時就必須注重二者的融合,激發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也使得語文教學可以高質量的進行。
1 閱讀與寫作融合的教學有利點
1.1閱讀對學生一生的影響
閱讀對于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有著無比巨大的影響。高爾基有一句著名的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人類只有利用閱讀不斷提升自己、充實大腦,才能與時代的進步相適應,否則,在面對新事物的產生時,沒有閱讀給予的足夠精神基礎,就無法坦然勇敢地去面對它的挑戰。在人的一生中,關于經驗的累計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直接與間接。直接的經驗就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親身實踐所得到的的結論。而間接經驗正是閱讀,通過思維的想象,去感受和認識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原本是沒有到達過的。例如一個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出國,親身感受異域風情帶來得沖擊。但是通過閱讀就可以,閱讀不僅僅幫助我們到達不能到的遠方,還有利于完善他們的精神世界。閱讀所能帶來的給學生的,不光是單純的知識,它拓寬了眼前的視野,凈化了心靈,有助于成人成才[1]。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閱讀會有效地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閱讀不斷地深入,學生漸漸看到一個更加宏偉寬廣的世界,這就使他們在心底容易產生出希望和美好的向往,有了向往的東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才有源源不竭地動力,不斷攀登生活的最高峰。
最后,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發展迅速,如今在網絡上可以搜尋各類書籍,相比于以前落后的條件,如今已經有了質的提升。既然這么方便,老師就應當多鼓勵學生抓住時代的優勢,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1.2閱讀和寫作相互辯證
對于一個人的學習來說,興趣始終是最大的推動力。死記硬背學習,可能會對概念性的知識點形成記憶,但是理解性的呢?學習最重要的不是記概念,而正是理解性的難題。對于提升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有一條便是閱讀。合理地閱讀方式可以有效地使學生愛上語文課程,而語文課程的基礎又離不開寫作,閱讀則為寫作提供靈感,寫作又可以有效地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靜下心來[2]。敲鐘容易坐禪難,越是看起來簡單的事往往過程越難,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思考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才能讓學生提高對于閱讀以及寫作的興趣,如何把二者的關系給學生做進一步的講解,讓他們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一想到閱讀就能寫作,一想到寫作就不自覺地想到閱讀。例如,老師在課外時間可以尋找該年齡段學生喜歡的讀物,然后集中在某一堂課采用閱讀自習的方式培養學生們對于閱讀的興趣;或者采用抄寫名人名言的方式,讓閱讀和寫作緊緊相連。如此一來,不但提升了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鍛煉出良好的寫作習慣,有效提高他們動筆的能力。
2 對閱讀與寫作如何融合的建議
2.1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應當以枯燥的課本知識為主要教學方式,老師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使用色彩豐富的配圖,有趣的課堂活動等手段培養學生對閱讀與寫作的興趣。在如今社會,多媒體技術深入學生生活的前提下,可以多采用新設備輔助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的能力。例如在《曹沖稱象》這堂課中,由于該故事發生的年代很久遠,且大象和船只對于許多小學生來說沒有親眼見過,很難在心里有一個具體的參照比例,雖然認識大象,但不知道大象具體有多大;雖然知道船只,但不知道是什么樣的船只,學生的想象力就缺少一個突破口,因此很難對于故事產生好奇心,既然缺少對于這則故事的好奇心,閱讀的興趣就大打折扣。這是一個相互聯系的過程。所以,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利用動畫圖的方式給學生進行本堂課教學,為學生營造出一個栩栩如生的場景,配合著課本知識,學生的興趣會大大提升。學生對本堂課充滿了興趣之后,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象曹沖稱完大象之后發生了什么事,老師則可以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寫出曹沖稱象之后的故事,內容不限制。這種教學模式對于閱讀也好,寫作也好,都有莫大的幫助[3]。
2.2激發閱讀與寫作的興趣
學習的過程原本就是枯燥的,這是千古以來不變的道理,可是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如此迅速,老師應當從中吸取經驗,輔助堂課教學,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因為一個學生對于學習缺乏興趣,就難以做出更進一步的鉆研。背幾句古詩和課文當然簡單,這不需要太大興趣,可是知識的含義可不光是背誦這么簡單,關鍵在于理解。小學生具有好動的習慣,這由他們的年齡階段所決定,非人力所能改變。當前許多老師的教學方式中多帶有壓抑學生天性的成分,嚴重挫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然越壓抑越失敗,為什么不能借此做出合理引導呢?由此,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制定一些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教學方式,例如,在《樹和喜鵲》一課中,老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大自然,親身感受大樹和小鳥,輔之以課本,在游玩的過程中把課堂知識刻進每一位學生的內心。
結語:
目前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普遍不高,閱讀時難以抓住內容重點,寫作時不清楚該從什么地方入手。所以,在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道路上老師仍當做出巨大努力,深入理解學生的精神狀態,從閱讀與寫作二者間的交匯點切入,探究出適應學生理解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發展中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從而讓閱讀和寫作伴隨學生的一生。
參考文獻:
[1]黃秀花.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合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19):101-102.
[2]豆懷愛.淺論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9(15):95-96.
[3]申安榮.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