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晶
摘 要: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民族之魂。它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語文承載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高中語文教師既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還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因而應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學,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策略
傳統文化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也是我國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只是一味地注重教學的形式,即注重學生能夠熟記,并正確地默寫相關的相關的傳統文化內容,但是缺乏引導學生吸收傳統文化的精神養料。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對此展開論述,旨在更為高效地繼承傳統文化提供助力。
一、運用詩詞,品味傳統文化的藝術美
中國的古詩詞語言簡練,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深入挖掘古詩詞本身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思想美,并適時地對學生的古詩詞學習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中古詩詞獨有的魅力,進而在提升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的語文文學修養。
例如,在講授《赤壁賦》這篇文章時,高中運用教師可以給與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并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以及思維感知古詩詞中的蘊含,從而使他們獲得古詩詞學習的快樂,進而能夠更好地欣賞傳統文化的藝術之美。在開展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閱讀,并給予適時地引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為了提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提出如下的問題:你們可以運用語文賞析角度,對這篇古詩詞鑒賞,選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并說明其中的理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冉的回答,她選擇的語句為:“桂棹兮蘭槳”和“擊空明兮溯流光。”她認為桂和蘭可以突出表現作者的高尚情操,而當時的意境為在如平靜般幽靜和深邃的湖面上,一輪皎潔的銀色月光飄落在湖面,一切都如此靜謐。隨著船槳劃破這個平靜的湖面,一切又有些活潑。這種動靜結合對比的寫作形式,既能展現作者的文學和觀察力,也能體現作者豁達的精神世界。通過運用古詩詞教學,高中語文教師不僅打開學生思維的一扇窗,而且還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二、借用典故,增強傳統文化的時代性
典故是承載我國人民智慧的重要載體,也是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運用小組合作法開展授課,并鼓勵學生以現代的眼光看待文學典故,激發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從而讓傳統文化的繼承更具有時代性和批判性。
例如,在講授《愚公移山》這節內容時,高中語文教師可以以小組的方式開展授課,并創設具有現代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進而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發展。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自由閱讀。高中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閱讀,掌握整體的文章內容和結構。第二點,劃分小組。教師可以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主觀意愿進行分組。第三點,創設問題。教師可以創設如下的問題:你如何運用現代的眼光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情?通過總結、歸納,學生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方面,這是一種堅持,一種堅韌不拔,不畏艱險的品格。第二方面,這種行為過于迂腐,愚公可以搬家,也可以運用現代的科技開鑿山洞,建造鐵路或是飛機場等。高中語文教師通過運用典故的方式開展授課,既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和批判性地繼承傳統文化,還能增強文化繼承的時代性。
三、開展實踐,提升傳統文化的理解力
文化的產生根植于生活實踐。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實踐的方式開展傳統文化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實踐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力。值得注意的是,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選擇難易適度的實踐內容開展授課,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到實踐過程中。
例如,高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整體的教學安排,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到敬老院為老人提供義務服務為例。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分組,組成才藝組、棋藝組、聊天組以及勞動組。與此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不要談及老人的孩子,以免這些老人傷心,也不能接受老人贈送的禮物。這次活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蘭的發言,他認為照顧現在的老人就是在照顧未來的自己。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踐行了尊考愛幼的傳統美德,而且進一步理解了傳統文化,懂得了推己及人的道理。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既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考驗,也是提升高中生語文文學素養的重要措施。高中語文教師應給與學生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思考中,分析中,吸收傳統文化的精神養料,并以此作為學生的價值標準,從而落實到未來生活和學習中,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于濱.淺析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7(31) .
[2]王彩虹.淺談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的關系[J].知識經濟.201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