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松
摘 要:數學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任。因此,數學教師應從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思維訓練,從而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本文著重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做詳細闡述,以期能夠為廣大一線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些微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訓練;操作;問題;開放
小學數學是整個數學教育的基礎內容,學好小學數學對學生今后的深入學習和發展意義重大。然而,隨著教學進程的推進,小學數學的學習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這與小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產生了強烈的矛盾,很多學生由于不能透徹理解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今后的數學成績的下降埋下了伏筆。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知識傳授和思維訓練一把抓,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滲透思維訓練,通過巧妙地創設教學情景,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實踐的機會,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顯著提高,為今后的深入學習夯實基礎。
一、創設操作情境,促進學生對數學形成過程的理解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在編排上更加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思維發展特點。尤其是在比較復雜的空間圖形內容方面,更是設計了多種多樣的活動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從而讓學生能夠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積極地組織學生動手操作數學模型,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我就通過創設操作情境來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發生和發展過程的深刻理解。課上,我讓學生自主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首先,我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想一想是否能夠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已知圖形,然后再計算它的面積。這時,學生通過動手制作、剪切、移動、拼接等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變成了長方形,如此一來,學生便明白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我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創設了操作情境,從而促使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利用問題牽引,促使學生的思維得以循序漸進
學生思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思維活動總是由簡單向困難過渡。這時,小學數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時,就必須遵循思維的發展規律,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由簡單向難逐步推進,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得以循序漸進地向縱深處發展。問題是啟迪和誘發學生思維活動的導火索,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轉變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利用問題來牽引學生的思維,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得以不斷的拓展。
例如,在學習《加法運算律》這部分內容時,我就通過利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來啟迪學生的思維,以促使學生的思維得以循序漸進地發展。課上,我首先出示幾組a+b/b+a式的算式,并讓學生思考:這幾組算式中的兩組算式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變?學生答:“位置發生了變化,但是結果沒變。”這時,我讓學生說一說:“從這些算式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接著,我又問:“能不能提出其它的例子來證明你的猜想?”“你的猜想到底對嗎?你能不能提出相反的例子來證明它是不正確的呢?”這樣,我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做牽引,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漸漸地向著縱深處拓展。
三、營造開放氛圍,促使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生成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思維按照既定的方向發展,這樣容易讓學生產生思維定式。在此情況下,稍微變換題型學生就容易陷入思維僵局。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努力為學生營造自由、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通過布置開放型的習題來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打破傳統的思維習慣,得以拓展和擴散,從而找到盡可能的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得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以培養。
例如,在學習《年、月、日》這部分內容時,我就通過營造開放的教學氛圍來促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以生成。課上,我讓學生借助年歷本自主探究了每年、每月的天數以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假設你要去藥店買鈣片,一盒鈣片30片,要想買夠一年吃的量,你需要買幾盒?”這樣的問題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但是,很多學生第一時間會給出“12盒”這個答案。這時,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探究“究竟能得出幾種答案”。這樣一來,我通過提出開放型的習題,積極地組織學生開展了合作探究,為學生營造了民主、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討論、舉例、猜測、驗證等一系列活動,探究出了多種問題答案,促使自身的發散性思維得到了培養。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基礎知識,而且還應該在此過程中促使思維獲得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接受心理,積極地探索和研究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滲透思維訓練,并在此過程中融合豐富的數學思想和解題方法,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得以不斷地拓展和延伸,為今后的深入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于海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組合圖形面積》教學案例[J].新課程(上),2017(07).
[2]于密書.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造性發散思維[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