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輝
摘 要:全國多省范圍內施行新高考3+3政策以來,物理選考學生人數相比于曾經的“3+理綜”模式大幅度銳減。目前的錄取政策中,大多數高校和理工類專業并沒有將物理設為必考科目,即高考非選考物理也可報相關理工類專業。2020年山東省將迎來首次新高考,這意味著將有幾十萬非選考物理的山東籍考生將進入到理工類專業當中,對我省高校乃至兄弟省份高校的大學物理等基礎課程的教學帶來極大難度。在這種大背景下,為適應新高考模式,在大學物理課程開設前增設“物理預修課程”將極為必要,預修課程可以作為高中物理到大學物理的銜接橋梁,克服非選考物理的考生物理知識欠缺的不利因素,有利于提升理工類相關課程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新高考;大學物理;預修課程
2014 年 8 月 29 日,由總書記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此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肯定了我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后,高考對我國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同還是指出了目前高考政策的不足之處。為了更好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更好發揮高考對教育的指向作用,上海市和浙江省率先作為試點區,開展了新高考改革的探索工作,實施對象為2014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并于2017年夏季完成了首次新高考試點工作。此后,第二批次新高考試點地區也逐一上馬,北京、天津、山東、海南于2017年作為第二批試點地區也開展了新高考改革,實施對象為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因而這四個試點省市即將于明年2020年迎來首次新高考。
一、新高考主要特點
自1999年高考改革以來,我國高考經歷了“3+X”模式、“3+文綜/理綜”模式,山東省曾有“3+文綜/理綜+1”模式,而這次的新高考采用了“3+3”模式,即除學業水平考試(即會考、學考)以外,語數外三科為高考必考科目,理、化、生、政、史、地、技術七科為選考科目,學生從七門選考科目中任選三門參加高考,即我們所稱的“選考”,并以標準分而非原始分計入高考成績。至此,新高考試點地區的高中生告別了文理科一刀切的時代,取而代之的是可以自由選科組合參加高考。從山東省目前的實施情況來看,大多數高中通常于高一下學期便進行選科意愿摸查,再于期末進行選科,意味著到了高二學生即不再學習非選課程。
二、新高考暴露出的問題及對物理學科的影響
以浙江省為例,若從隨機排列組合的角度來看,選考物理的比例應約為42.86%,但2017屆高考生中選考物理的考生僅占比36%,甚至到了2018年高考這個數字下降到了30%,低于技術科目選考比例32.4%,選考物理儼然成為人數比例最低值。而類似地,在上海市這一情況也不樂觀,2017年上海市高考物理選考人數不足2萬人[1],僅僅高于政治選考人數,選考比例排倒數第二。一時之間這一現象激起全國范圍內教育界、物理學界的討論熱潮,“物理遇冷”“棄物理”的說法在互聯網上甚囂塵上。同時也引發了學術界對我國科學發展和科技人才培養的擔憂,認為現行的新高考模式勢必對物理學科產生消極影響。
三、物理學的地位和大學物理的重要性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中流砥柱,這句話的分量可想而知。物理學是一切人類科技文明的力量源泉和科學保證,物理學總是以顛覆性的大發展實現了人類文明的大進步,任何人類的重大發現和發明必有物理學作為理論依據。正是有了熱力學定律的晚上,人類才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了蒸汽時代;正是由于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麥克斯韋電磁場統一論,人類才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正是由于半導體、晶體管的突破,人類才完成第三次工業革命,我們有了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進入到信息化時代。今天,我們仍然呼喚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席卷而來,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物理學等基礎科學的突破與發展。
大學物理,是大學理工科類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悉自然界物質的結構,性質,相互作用及其運動的基本規律,為后繼專業基礎與專業課程的學習及進一步獲取有關知識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礎。對于很多應用型大學來講,大多理工類專業例如建筑、土木、機械、電子、電氣工程等都對物理學有著極高的依賴性,涉及到了物理學中的力、熱、光、電磁學等范疇。以筆者所在的山東交通學院威海校區即是立足于涉海方向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其中船舶、船電、輪機、航海等專業課程都需要大學物理作為先修課程。通常在多數高校,大學物理及其大學物理實驗課程都在大一下學期至大二上學期開設,學生通過一至兩個學期的學習,培養了基本的物理思維和科學素養,這位接下來的專業必修課或專業選修課奠定基礎。
四、新高考對山東省內高校物理教學的影響
山東省即將于明年2020年迎來首次新高考,這批2017級高中生中將有相當一部分考生未選考物理,但根據我省高校招生政策來看,越是層次高、分數高的重點大學或熱門專業對物理的要求越高,而其它高校的大多數普通理工專業為了滿足招生人數,通常對選考物理做出了讓步,即不選考物理也能報考該專業,這也將是大多數高校和理工專業將要面臨的問題。由于高校招生都存在地域優勢,因而我省高校即將會受到本次新高考的強烈影響。
未選考物理的考生,通常只學了力學、電學等基礎內容,即便學過相應章節,其難度要求上也低很多,也就更別提未學過的章節,諸如動量、磁場、電磁感應、交變電流、振動和波動、光學[2]等。因而這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在學習大學物理過程中勢必會遇到眾多困難阻礙。這不僅不利于大學物理課堂教學的組織與開展,也不利于專業內部的統一管理,甚至會對學生的專業發展產生消極作用。
五、關于增設大學物理預修課程的建議
鑒于上述分析,各理工類高校應當盡早增設大學物理預修課程,實施對象應為未選考物理的考生,開設學期應為大一上學期,這也為了之后的大學物理課程做了鋪墊和預備。為此,筆者提出如下若干建議:
(一)各高校應從政策上進行頂層設計
建議各高校由教務處或教學辦公室牽頭,由各學院或教學院部依照本學院開設的專業特點,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大學物理預修課程,設置學分和適用說明,對其適用人群帶有強制性,即未選物理考生必修該課程。
(二)各高校物理教學團隊及時跟進
建議各高校大學物理教師或物理教研室應提前做好預備工作,首先要編寫大學物理預修課程教材,其內容和難度以高中階段的動量、磁場、電磁感應、交變電流、振動和波動、光學、原子物理為參照,編制配套PPT等多媒體素材以及練習題集,盡可能多得運用網絡教學技術,集體集中備課,做好高中物理到大學物理的銜接工作。
(三)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動力
從根本上說,未選考物理的考生對物理學科或多或少有抵觸情緒和畏難情緒,因而在開展大學物理預修課程中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必須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第一角色的作用[3]。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培養物理思維和科學素養,提高教與學的效果。
六、結語
增設大學物理預修課程實為新高考背景下的應急舉措,由目前來看,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新高考仍將維持,這就意味著“物理遇冷”“物理斷層”的現象仍將持續。我們應當辯證分析、統籌兼顧,積極發揮大學物理預修課程的銜接作用、橋梁作用,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理工類人才。
參考文獻
[1] 軒夢嬌.高考模式的變化對物理選考的影響研究[D].河南大學.2019.
[2] 施建青.新高考背景下大學物理預修課程開設及其教學資源建設[J].物理與工程,Vol.29 No.5,2019.
[3] 王憲斌.基于新高考模式下“大學物理先導課”的應用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