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各種教學模式紛紛涌入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廣大初中數學教師的歡迎。究其原因是因為有效提問既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又能更好地促進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因而教師應注重對課堂提問方式教學。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提問;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初中數學教學提問中,常常出現以下幾類問題:第一,部分初中數學教師提問的不夠深入,總是一再重復淺顯的數學問題。第二,有些數學教師不注重提問方式的策略性,致使整體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度不高。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從具體的教學實踐著眼,旨在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一、提問趣味化,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
提問教學對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些初中數學教師仍舊運用常規化的方式開展提問。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種狀況,初中數學教師應打破常規,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提升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有理數的乘方”這節內容時,初中數學教師可以以有趣的數學問題作為有效提問的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筆者出示如下的問題:一張厚度為0.083毫米的紙,對著50次,它的厚度是多少?你們可以用筆進行計算。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教師根據教課進度,適時地給出問題的答案,即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這個答案進一步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求知欲,因而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初中有理數乘方的學習中。通過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問題,初中數學教師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提升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從而獲得了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
二、提問導向性,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初中數學的學習不是一個簡單復制公式,并生搬硬套的過程。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導向性的提問方式,規范學生的思維過程,并使他們主動思考,大膽探索,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用字母表示數”這部分內容時,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創設具有層次性的問題,以下題為例:(1)圍成一個長方形的圖形,需要用6個木棒,2個長方形需要用幾個?3個長方形呢?(2)假如要圍成同樣的10個長方形,需要準備多少根木棒?(3)你從上面的計算過程中發現什么規律?要圍成n個這樣的圖形,需要多少木棒?初中數學教師通過創設具有導向性的三個問題,從而讓初中生可以由淺入深地掌握數學知識,并在此過程中加深對這節知識的認知,從而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教學質量。
三、提問探究化,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創設探究化的數學問題,并以小組的方式開展教學,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合作,進而提升初中數學提問的教學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初中數學教師可以選擇難易適度的內容開展授課,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例如,在講授“勾股定理”這部分內容時,初中生數學教師可以創設如下的問題:你如何證明“A2+B2=C2 ”這個公式的是否正確?筆者在此做簡要介紹:首先,科學分組。教師在分組過程中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他們的主觀意愿,對其進行分組,并從中設置小組長、副組長、發言員和記錄員。其次,準備合作工具。筆者準備長短不同的小木棒,并引導學生運用本節課教授的內容,對教授內容進行解析。與此同時,筆者適時地對學生說:“你們可以運用手中的木棒探究是否會構成直角三角形,以及這個式子是否會成立!你們可以簡要敘述探究的過程!”再次,巡場觀察。為了保證課堂的秩序,并解決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初中數學教師應時時關注學生的討論動態,并針對有問題的小組進行適時地引導,從而讓學生的思考更具有方向性。最后,筆者簡要介紹學生的探究成果。小陳走到臺上說:“在一開始階段,我們的探究陷入卡殼,但是經過大家的思考,我們采用如下的方式進行探究:一位學生固定其中的兩根木棒,另一個為同學不斷替換其中的第三根木棒,第三位同學進行記錄。通過不斷的嘗試,我們發現了一組數據正好符合,(3、4、5)。”教師可以創設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運用合適的方式開展探究,從而充分激發學生初中數學學習的能動性。與此同時,初中數學教師適時地加入到學生的討論中,并以引導性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提問,從而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具有思路,進而將有效提問、學生探究和教師引導充分地結合起來,獲得最佳的課堂提問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提問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提問的趣味性,而且還應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創設出具有層次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注重課堂提問的實踐性,從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熟練運用數學知識,并逐步掌握數學思維,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晶新.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藝術[J].中國校外教育.2016(14).
[2]李志厚.通過有效提問 促進學生思維發展[J].教育導刊2017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