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田田
摘 要: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優化我國國民的科學素養已經成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基本要求,而幼兒園作為早期教育的基本機構,也需要通過豐富的科學活動來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對此,幼兒教師要以尊重幼兒自主探究的需求,使其投入全身心的精力,有效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本文將從聯系生活資源,激發幼兒探究熱情;組織小組活動,優化幼兒探究心得;完善區域資源,鼓勵幼兒自主創新三個角度來分析幼兒園教師應該如何組織以幼兒自主探究為主的科學活動。
關鍵詞:幼兒教育、科學活動、自主探究、實施策略
許多教師都認為幼兒十分懵懂無知,缺少生活常識,不懂科學、不知探究,錯誤地將教師講解作為組織科學探究活動的主要方式,對著幼兒講解了大量的大道理。但是,幼兒的心智發育還不成熟,理解能力低下,難以理解這些理論知識。客觀來講,幼兒所獲取的認知都是通過觀察、模仿與體驗得到的,所以他們更善于通過實踐、操作來獲取科學知識。而且,《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這份綱領性執拗文件也已經明確指出教師“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所以幼兒教師要注意突出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自主性與探究能力,引導幼兒從事發現、創新活動。
一、聯系生活資源,激發幼兒探究熱情
受到成長階段的客觀影響,幼兒難以理解生活之外的信息,生活可以說是他們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那么,在組織科學活動時,幼兒教師也要積極挖掘生活資源,借助幼兒十分熟悉的生活現象與問題來引導幼兒思考,使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去思考科學問題,由此達到喚起幼兒探究熱情的目的,使其對科學活動產生好奇,從而自覺參與科學探究。
我們班的孩子經常被家長嚇唬,認為咽下某種植物的種子,這顆種子便會在肚子里長大。為了讓孩子們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筆者就以“認識種子”這個主題組織了科學主題活動。為此,筆者準備了孩子們十分熟悉的植物種子,如白菜種子、青菜種子、各種花卉的種子,同時準備了這些種子生長、發芽的視頻資料,讓孩子們認真觀察了各類植物種子的成長過程。當孩子們看到一顆顆小種子成長為各種各樣的植物時,都感到十分詫異。然后,筆者再以“種子的成長條件是什么”這個問題引導孩子認真思考,據此引導孩子們自主討論肚子里的種子是否可以成長,以便更好地豐富幼兒的科學認識。這就讓孩子們感到好奇、新鮮,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了本輪科學探究活動。然后,筆者便鼓勵孩子們在“植物角”種植各種植物種子,記錄與觀察每顆種子的成長過程,希望孩子們可以通過觀察、記錄來獲取科學知識。
二、組織小組活動,優化幼兒探究心得
在現代社會中,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已經成為一個人是否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標準,因為現代人的交往與互動是十分緊密的,任何人都無法完全脫離集體生活而存在。因此,幼兒教師要積極組織小組合作活動,讓孩子們多多與同伴溝通,聆聽同伴的科學解釋,由此獲取更加豐富的科學知識。如此一來,我們便可進一步解決幼兒認知不足導致科學探究無法順利展開的問題,便于幼兒實現學習發展。
就如在“宣紙特性”這一輪科學探索活動中,孩子們要通過各個小實驗去觀察宣紙的吸水性、著色特點,了解這一傳統物質的性質。為了讓孩子們獲取完善的科學結論,筆者將6個孩子分成一組,鼓勵這些孩子利用礦泉水、墨水等工具分析宣紙的特性,從吸水性、著色性、觸感等角度分門別類地歸納科學實驗結論。在小組探究活動中,孩子們要分工合作,比如有的孩子負責用文字、拼音或圖畫記錄實驗結論,有的孩子則需負責操作實驗步驟,由此保證小組探究的效率水平。
三、完善區域資源,鼓勵幼兒自主創新
在幼兒園,教師一般會在專門的科學區域中引導幼兒參與科學探究,而區域材料則是指幼兒教師為了引導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所準備的科學素材。從某種程度上說,區域資源的完善性也決定著幼兒的科學認識,決定著幼兒的探究程度。因此,幼兒教師要積極完善科學區域的素材,鼓勵幼兒自主應用現成素材進行科學創新,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科學創造力。
在組織科學探究活動時,筆者會有意識地開發鄉土資源,鼓勵幼兒從生活中挖掘科學素材,積極展開科學探索。比如在“觀察葉子”的科學探究活動中,筆者引導孩子們觀察了月季花的葉子,引出了“每一片葉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個結論。然后,筆者就要求孩子們在幼兒園內尋找不同種類的葉子,觀察各類葉子的外形、結構特點,以便驗證這個科學結論是否正確。在這一科學探索活動中,部分幼兒拓展了自己的思維,認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種植物,比如花瓣、小草等等,然后積極利用鄉土資源展開了科學推理。
總而言之,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組織科學活動可以很好地開發幼兒的智力,豐富幼兒的生活常識,所以幼兒教師要積極組織科學探究活動,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創新。
參考文獻
[1]郁敏.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220+222.
[2]李艷蘋,李卓.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中深度學習的個案分析——以一次大班集體活動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