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
摘 要:核心素養的提出,是我國教育的重大改革之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要求不斷的加強基礎教育建設。現階段,普遍存在重文化、輕動手,競賽成績高,但缺乏創新力的狀況。本文主要就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在農村中學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進行討論,培養農村學生的核心素養與創新意識。
關鍵詞:中學生;科技創新;核心素養
前言:在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開展過程中中,主要以科學教育為平臺,對“科學課堂”與“科學活動”有機結合,兩者共同配合,為青少年的科技創新成果提供支持。通過利用相關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等,并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在動手中實踐中進行科技創新。
一、核心素養下,初中階段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必要性
(一)開拓學生眼界
初中生年齡相對較大,但是對世界還是沒有一個具象的認知,在這個時期接受到的知識,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在中學階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有助于開展學生的眼界,看到更多的外面的知識,對生活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具備更深的認知[1]。
(二)拓寬學生知識面
初中階段開設的課程是較為全面的,但是這樣的知識還是不夠的,對學生來說,對知識的接受與理解還是很快的,這個階段,可以大量的進行書籍的閱讀與科學實驗的實踐,穩固學生的行為習慣與增強學生的綜合實力,有效的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世界更好的認知。
(三)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通過大量的科技創新活動,學生的創造力、思維能力、閱讀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大幅度的上升,符合素質教學的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2]。
二、核心素養下,農村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現狀
(一)科學課程的開設狀況不如人意
在初中階段沒有單獨的科學課堂,科學創新教學一般穿插在其它學科中,通過其他學科之間的實驗引出科學課程,但是由于農村硬件設施有限,很難開展科學課堂。
(二)科普內容不夠豐富
在農村青少年科技創新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依據其他課程內容進行教學,講述的科學知識相對較于淺薄,沒有對科學知識進行深入的講解,也沒有進行課外知識擴展或是布置一些相關作業,不利于學生對科學形成正確的認知。即便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會提起一些科學知識,但是學生也只是左耳進右耳出,不會有很深的印象
(三)針對科學,師生之間溝通不夠
在農村,師生之間的關系相對沒有那么嚴肅,由于農村孩子多是留守兒童,教師在角色上兼具家長。但是在科學問題上,學生獲取途徑有限,即使想去問問教師,但是也不知從何入口。同時教師所掌握的知識也有限,造成了在科學學習上,雙方之間的溝通不夠的問題。
(四)家長排斥科學活動,認為無用且浪費時間
由于在農村,家長的整體教育水平不高,對科學活動的開展,普遍認為對,學習沒有什么幫助,不愿意孩子參與到活動中。即使開展了課下的科學活動,學生的參與度仍極其有限。
三、農村科技創新教育與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合途徑
科學更在乎的是動手實踐能力,在農村中學,很多基礎設施不完善,對課程的開展與推動非常的不利。針對現狀,可以對可利用的部分進行深層利用,想要在偏遠地區的學校開展教育并不容易,但是并不代表沒有辦法,以下是就農村開展科技創新教育的一點拙見[3]。
(一)開設多樣化的科學課程
傳統的科學課程就是對書本講解,這不利于學生在學習中發散思維。教學中,可以依托現有教材及工具進行科學實驗,幫助學生形成動手驗證問題的習慣,在動手實踐中,獲得真知。
原有的科學拓展教學沒有活力,學生不夠活躍,利用“科學飲水,健康生活”、“綠色家園”等研討會,利用活動改變以往沉悶的氛圍,學生自主進行討論學習,收集資料并相互分享。科學拓展教學的目的不是傳授本領,而在于鼓舞、激勵與喚醒學生的行為及能力,在多樣化的課堂活動中,開發學生對科學的深度認知,引導學生對社會與環境、自然之間的關系思考,強化創新意識的培養與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其行為進行約束與引導,形成科學文明的生活習慣。
(二)在課間及課外對知識進行傳遞
知識的傳播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可以課間與課外的時間利用起來,開展知識的討論與查找,開設興趣課堂,或依托少年宮進行科學實驗的展示與了解[4]。
在前些年的日全食中,我將“日食與月食”的概念對學生進行講解,學生通過視頻、書籍的查看,帶領學生對村里的長輩進行“日食認知度”的調查,獲得了“天狗吃日”的民間傳說版,并了解到日食在過去引起恐慌的原因。
經過材料及實地調查,對日食的內容已經有了足夠的了解后,對本次的日食行動軌跡與時刻表進行分發,之后在學校周圍尋找一片空地,準備作為日全食的觀察點。學生在查找資料中,提出缺少必要的觀察工具——日食專用眼鏡。在前期準備中,他們又自發的查找資料,利用“小孔成像”、“電焊護目鏡”、“望遠鏡”等多種辦法,制作出個人滿意的觀察鏡。
在日全食開始前,就帶領學生耐心的觀察進行等待,在等待過程中,又舉行了一個小型的座談會,學生分析自己對日食的看法,在日食開始后,所有的同學都在認真的觀察,并對自然的變化發出了贊嘆。結束觀察后,團隊成員自發的寫了觀察日記,在后面的課程中,又開展了一次小型的科學研討會,學生的對自己前期準備工作成果與觀察時得到的現象做了一個總結分享,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幫助學生對天文學產生興趣,并引導學生形成合作的意識,在遇到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求助其他同學,一起進行討論解決。
就對自然現象的觀察活動我們又開展過幾次,反響都不錯,學生對自己日常常見的現象都可以從科學的角度進行解釋,并對其他還沒有認知到的現象有意識的觀察,學生開始觀察生活并進行自我思考,提升學生能力。
(三)開放學科陣地,將科學融入到其他學科中
單獨的科學活動時間有限,常常有同學們在活動結束后,實驗未完成或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些科學實驗在課下學生自己進行可能會有一定的危險性,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以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時間。我們開設了科學儀器實驗室以及科技活動室,為不同層次需求的學生,提供設備的支持。這些場所成為學生接觸科學、探索科學的小樂園。此外,我們向學校申請了一間教室作為“科普角”,依據學科不同進行趨于劃分,這里有科普書刊、科學展品以及相關報刊,為學生提供知識的更新,學生通過這個“角落”,獲得更為專業的理論知識體系,為進行科學實驗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四)開展家長會,傳播科學理念
對家長來說,教師的話多多少少會影響到家長的決定。就科學拓展活動來講,教師可以就科學活動開展家長會,將科學的重要性,傳遞給家長,并將孩子與家長組織起來,共同開展科學活動。在活動的開展中,幫助家長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科學的作用有了正確的理解,愿意支持孩子參與到科學活動中。
總結: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中學生農村科技創新的現狀以及在農村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必要性并為此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及實踐支持。社會環境造成了農村學生在接受知識以及教學設施上具備相對的局限性,但是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想象。不斷的依托科技平臺,在課堂與活動中開展科技創新教學,發揮學校的作用,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核心素養的影響下,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是目標,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地將猜想付諸行動,緊跟國家的步伐,實現素質化教育。
參考文獻:
[1] 陳偉光. 成果展示:核心素養視野下的農村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 福建教育, 2017,76(49):000136-000139.
[2] 徐航航.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視角下中學生涯教育的教育功能探索[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7,65(14):000126-000127.
[3] 佚名.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智慧教育體系構建[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7,76(03):000136-00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