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素瓊
摘 要:“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滲透學生的生活,嘗試進行生活化教學,實現生活和語文的互動。生活是語文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學以致用的實戰演練場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回顧生活、體驗生活、運用生活、拓展生活等,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生活化 策略
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1 讓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回歸生活化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應當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學中,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讓人思考:
1.1 走出去,觀察生活。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對此,教師要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1.2 勤模仿,再現生活。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有的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1.3 親經歷,體驗生活。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
2 豐富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2.1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氣息愈來愈濃,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開展生活化的教學。現行教材中選編了大量極富生活趣味的、學生在生活中能聽到、見到、說到的內容作為教材內容。
2.2 挖掘社會中的生活資源。《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習語文實踐的機會。”人是社會的人,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社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如果能好好利用,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
2.3 挖掘家庭中的生活資源。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
3 創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
學生的教學環境主要是指教室,一般的小學教室里課桌擺放整齊,優秀作業欄、爭章評優欄、圖書角、知識角等分布在教室的各個角落,前后兩塊大黑板上也寫滿了學習內容,豐富多彩,整個教室體現出了濃濃的知識氣息與競爭意識。然而,要實現語文教學生活化,就必須改善教學環境,大到校園環境、小到每個教室的布局規劃,都應該體現出生活氣息,洋溢出濃濃的童真童趣。在教室的布置上,筆者往往集思廣益,隨著季節的變化,和學生們一起動手,把教室布置成多種不同的風格,讓學生在綠綠的草地上、在紅紅的花叢中、在蟬鳴的林間小溪旁、在豐收的原野中、在雪花的祝福中誦詩讀文,學習語文。同時,我還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在教室里開辟植物角和動物角,讓學生種花養草,養他們喜愛的小動物,諸如蠶、金魚、泥鰍、龍蝦等,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又陶冶了他們的情操;開辟探索角,鼓勵學生把自己想知道但目前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和研究的內容公布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培養學生的探索與合作精神;開辟科技角,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問題,邀請學有專長的教師和家長作講座和報告,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意識……這樣生活化了的教學環境,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里,開展的不僅僅是語文的學習,學到的也不僅僅是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更培養和塑造了他們強烈的探索精神與濃厚的人文素養,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總之,小學語文教材都來自于生活,教學時,我們應以課堂為起點,讓教學貼近生活,鼓勵學生用生活的標準去判斷,用生活的底蘊去詮釋,用生活的經驗去解讀語文材料,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并真正受到啟迪。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個廣闊的天地中,積極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奏響美麗、豐富多彩的生活樂章,從小磨練、從小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