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明武
摘 要:“課程思政”在法學專業表現為“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完美融合。《外國法制史》在課程思政建設領域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理論難度較大等問題。未來課程思政建設應該從強調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運用、突出案例教學的改革與適用、重視新媒體教學手段的嘗試應用等方面發力,培養出“德法兼修”的社會主義法律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外國法制史、唯物主義方法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作為國家政治領域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學教育不僅僅承載著知識的傳授與專業素養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與國家時代發展需要的主流價值觀相呼應。
一、《外國法制史》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外國法制史》是以研究國外法律制度演變發展歷史為重點的基礎學科,其重點關注當今世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演變歷史,例如以英國和美國為中心的英美法系的制度歷史介紹。它開闊了學生的學術視野,拓展了中國學生對西方法治歷史演變的了解與判斷。這對于法科學生法律素養和視野的培養確實作用很大,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意識到,由于課程內容篇幅的限制,在學習西方主要國家法學歷史的時候,很可能出現對其內容介紹上的簡約化傾向,只提供結論,缺少制度背后機理和文化支撐的探究。如此一來,很容易形成關于西方法治文明發展的淺薄觀念,比如,認為西方法治一直沿著從落后到先進的方向前進的,看不到其中制度演進歷史的復雜性和時代局限性。再比如,會認為西方法治文明制度優勢具有普世價值和指導意義,看不到不同民族法治文化形成和運行的巨大歷史語境和條件的差異,簡單地倡導模仿借鑒西方法律制度,往往忽視外來法律制度與本土法治資源的相容性。
課程思政建設突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法治文化對青年法學本科生的培養和塑造,勢必要求對待西方法治文化采取批判地繼承態度,即不可否定西方法治文明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借鑒意義。與此同時,更應該強調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堅持與完善,堅決拒絕對西方法治文明生吞活剝式的借鑒。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做好《外國法制史》的課程思政改革,對于新時代整個大學法學專業教育改革的意義十分重大,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道路也具有深刻意義。
二、《外國法制史》課程思政改革存在問題
由于《外國法制史》在大學法學本科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各個高校一般都是將其列入選修課的范疇,存在著日益邊緣化的傾向,直接導致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和明顯。縱觀近兩年全國高校法學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大多集中于核心課程目錄,這固然符合思政課程建設由重到輕的推進思路,但也直接加劇了《外國法制史》課程思政建設的難度。
其次,《外國法制史》介紹的是西方法治文明的發展演變歷史,對于廣大中國的青年學生而言,內容上還是具有一定的距離感和陌生性。例如,以英國財產法為例,英國財產法的封建色彩非常濃厚,與我國目前的物權制度和民法制度差距較大,學生學習和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無疑加大在知識基礎上融入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理論難度,如何克服中外法律知識距離障礙,順利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擺在法學教育者面前一個問題。
三、《外國法制史》課程思政改革方向
眾所周知,課程思政改革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課程建設的方方面面,而《外國法制史》就其課程體系而言又是之相當龐大,如何做好本門課程的課程思政改革,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兩個重點進行改革探索。
(一)強調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運用
客觀而言,在目前《外國法制史》的課程教學中,對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強調呈現出邊緣化的態勢,充滿著種種非唯物主義思想和方法的色彩。突出表現在對西方法律制度的介紹評價上過多體現出贊美或推崇傾向,相對應的是,缺少對該制度歷史語境和正反兩面的分析和評價。這一問題直接導致法學本科生在接觸和了解西方法律制度之后,對其往往表現出十足的憧憬。比如,在介紹希臘民主制度的過程中,突出介紹其相對于其他同時期文明在制度上的先進性,以及對現代民主理論的深遠影響性。這些固然是希臘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其內容的全部。與此同時,我們也應告訴同學們,希臘民主制度在制度設計、運行條件以及推廣價值等方面上的種種限制與困境。換言之,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一定要明確指出希臘民主制度只是奴隸社會中少數人享用的一種制度,與廣大被壓迫的努力或為生存終日拼搏的底層公民毫不相關。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出發,也要指出該制度在內容設計和適用條件尚存在巨大限制,其并不能適用于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和民族。
(二)突出案例教學的改革與適用
思政課程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讓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入腦入心,然后化成法學專業本科生的行動指南。而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如果純粹堅持老師在課堂上的滿堂灌,往往會造成青年學生心理上的抵觸,而且老師單方面的知識灌輸,學生也無法真正理解和體會知識內容背后的邏輯。與之對應的是,結合具體章節知識點,以合適的案例為中心,動員多數學生參與對知識點的發現和掌握之中,不僅可以克服學生對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抵觸情緒,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找資料,自己發現問題,會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會更加深刻地體會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的理論價值。例如,在學習美國憲法三權分立原則的知識內容的時候,我們選擇了1802年美國憲法史上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明確提出從我國議行合一政治制度的比較視角,科學分析美國憲法的三權分立原則。提前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利用一節課時間組織學生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充分理解到三權分立制度形成的歷史背景以及運行條件,并深刻體會到該原則與我國憲法原則的巨大差異,深化了對我國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的憲法制度的理解和認同,很好地實現了讓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觀入腦入心的教學目標。
(三)重視新媒體教學手段的嘗試應用
對于新媒體時代的青年大學生而言,閱讀紙質圖書的時間和機會相較于電腦和手機等客戶端,已經是明日黃花了。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是與自己接觸知識路徑相類似的學習模式。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之下,如果不大膽在思政課堂教學手段上改革創新,將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的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例如,在《外國法制史》教學過程中,我們嘗試建立“法史望道”的微信公眾號,以任課教師為主導,定期針對課程知識點發布一些小文章,而且文章突出內容的生動性和形式的豐富性。在老師的組織和要求下,督促學生閱讀文章,并積極在下面留言討論。大家在相互交流中,不僅加深了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認識,也形成了樂于借助新媒介學習的好習慣。
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在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價值引領滲透進專業課程教育之中,通過“法律知識傳授”與“法價值引領”完美融合,實現社會主義“德法兼修”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輝:《法學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與教學改革創新實踐研究》,《中國高校科技》2018年第1期;
2.沃耘:《高校法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路徑與對策》,《天津日報》2019年3月4日;
3.蔣紅雨:《課程思政的教與學》,《黑龍江教育》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