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雨
摘 要: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做好本職工作,還有一份重任在肩,那就是尋找一條“讓學生充滿快樂、歡喜、成功的”新路,也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無論這條路是如何的艱辛,我都將義無反顧,都會在摸索中學習、總結、前行。
關鍵詞:心態、愉悅、興趣
英國作家狄更斯說:“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一直以來,總覺得自己很弱小,對這個世界微不足道。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深知教育的弊端所在,但正是因為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能抱怨,我無力改變教育的形勢,但我完全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營造一片創新的氣候,為困難重重的中學教育注入一份活力,闖出一條新路。人們無法改變冬天的氣候,但一個塑料大棚就可以讓人們享受到春天的蔬菜。老師應該有一根魔棒,讓他的學生在成功的天空中翱翔,點石成金削鐵如泥的秘密就藏在這本書里。猶如打開愛和智慧的天窗,你也許會長出翅膀。讀完一些教育的書籍之后,我發現和那些教育理論的書籍相比,教學中更應該注意實戰性和操作性,一個個具體的實例使教育理論不在空洞,一個個啟發和教育的案例使我看見了一個老師真誠的愛和高超的教學藝術。作為教育工作者更要有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的耐心。我不由自主的一次次反省自己,我缺少的就是這些,從而激發了我的斗志和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的決心。
在平時工作中我注重從不同的角度來培養學生,但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圍繞如何培養孩子有一個良好健康的心態這個核心問題來現身說法的,這正是最有價值的一個理念,就是要讓學生們健康而快樂地成長。而這一理念的成就必須有良好的心態作為前提,
原來,我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做好本職工作,還有一份重任在肩,那就是尋找一條“讓學生充滿快樂、歡喜、成功的”新路,也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無論這條路是如何的艱辛,我都將義無反顧,都會在摸索中學習、總結、前行。我認為學習本應當是愉悅的事,是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應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而且這個觀念要不斷的更新,現在的學生厭學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老師也在這種學生的苦惱中不能輕松愉快,大家都在苦惱中生活,如何才能改變這種情況呢?
著名教育前輩王金戰老師說:“當你驅車來到十字路口,恰好紅燈亮了,你可能會感到倒霉。但如果這樣想:綠燈亮時我第一個走,你的心態就平和了。”是啊,作為一個人,當你無法選擇生活,當你無法改變自己生活的環境時,你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這叫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只要有走向山的勇氣,那么你面對事情就有了那一份坦然,從容了。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其實人與人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成功與否,快樂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心態。在這方面之所以感悟頗深就是因為自己沒有良好的心態,因此一直沒有優秀起來。現在作為一個站在生本教育改革前沿的教師,滿腦子的激情指引著我,但在嘗試改革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同仁的不理解,學生的不理解,家長的不理解,一次次教學模式的嘗試,一次次的不盡如人意。孩子沒信心了,我的內心在不斷的掙扎在堅持與不堅持中徘徊。整天壓得喘不過氣來。可是為什么不換一種心態呢?今天的失敗是明天成功路上的墊腳石。有人給你指出教學中的問題,才可以打消你懈怠的思想,從而解決問題,避免再次的失敗,對別人的評價也不要太在意,誰都會有這個經歷,等你走過了,就會發現失敗帶給你的收獲將遠遠超過成功的喜悅.總有一天,你會感謝你的失敗,因為是它把你引向成功的。所以得先學會調整心態再教會學生選擇心態。我想每個人成功的路上,或早或晚會遇上一段暗淡的時光,而學會在困境中生存下來,才能在當今的教育改革大潮中脫穎而出。現在我以良好的心態審視著自己,每天發現并改正著錯誤,每天我以微笑對待我的學生和同事,我自己也感覺成熟了很多,看待一些事情也更加理性了。我想這就是我在不斷的經歷中最終能走向優秀的前提吧。
《呂氏春秋》中說:“人之情不能樂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樂。為之而樂矣,奚待賢者,雖不肖者猶如勸之;為之而苦矣,奚待不賢者,雖賢者猶不能久。反諸人情,則得所以勸學矣。”意思說,一個人如果能從心理情感上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真正沉浸以學習的樂趣之中,就一定能學有所得。反之亦然。在這里,我們的先人很早就認識到學不是單純的為了學,而是為了“樂”好學,把“樂”與“情”結合在了一起,揭示了樂學的情感機制。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的“說”是通假字,通“悅”,是喜悅、高興的意思。整句話字面上的涵義是:老師說,學過了再經常練習,不是一件很開心高興的事情嗎?可是對于我們現在的學生而言,別說“時習”了,就是學習都是被動的,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我們先來看兩個實例:一個人小時候學游泳,剛開始的時候非常害怕,后來掌握了訣竅,學會了,就天天往游泳池跑,為什么呢?看到自己會游泳了開心唄!第二個例子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皇宮中剛剛學會了騎自行車,便連歷代皇帝出門都要坐的龍輿也不乘了,天天騎著它在宮里到處跑,為了能夠在皇宮中騎著自行車自由出入,他下令將已經立了數百年的宮門門檻一律鋸掉!可見其為了練習這剛學會的騎車本領,能夠“膽大妄為”到何種地步!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可以看出人的興趣是多么的重要,興趣,是一種探求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是個性活動的源泉,是與愉快的情感體驗相聯系的。適當了解和關注學科周邊的知識,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們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習需求,
要鼓勵人學習,就要順乎人情,有輕重緩急,上者能體會其中的愉悅,下者也不至于感覺苦惱,對待我們的學生,要努力營造可以愉悅的氛圍。只有讓他們的內心得到滿足,有幾分期許,才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的自信心都能夠得到極大的提高,也能從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實踐中相信自己、證明自己、肯定自己,并由此獲得內心的滿足。
由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時刻牢記“快樂、愉悅、興趣“對學生的重要性,以“情”為主,轉變原有一味灌輸的教學方式,弄清楚學生需求什么?就給他們什么?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也許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就是我們幫助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需要找回的東西。
參考文獻:
韓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J]. 速讀旬刊, 2016.
張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J]. 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 2013(1):25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