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嬌
摘 要: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教師慣用的一種教學技巧,目的是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數學知識,使其主動探究出數學問題的多元解法與正確思路,以便使其逐步形成數學建模思想,懂得數學知識的遷移規律。但是,要想真正發揮課堂提問的積極教學功效,小學數學教師則應具備良好的課堂提問藝術,確保每一個問題都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保證提問時機可以真正引導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本文將從靈活調控數學問題的難度水平、靈活把握課堂提問的切入時機、積極整合提問追問的教學藝術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應用課堂提問技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探究
雖然課堂提問十分重要,但是小學數學教師對提問技巧的應用卻不容樂觀。這是因為小學數學教師將數學知識作為課堂的中心,認為評價一節課教學效益的關鍵在于一節課的知識容量,所以小學數學教師為此選擇了“灌輸”教學法,并沒有預設與調控課堂提問,無法保證問題對學生的啟發作用,使得課堂提問可有可無,甚至有不少教師雖然會提出問題,但是卻并不需要學生回答,而是一五一十地講解問題解法、思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就嚴重限制了小學生的自主思考,無法保證課堂提問的現實功效。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及時調整課堂提問的常規方法與教學結構,盡可能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解題甚至自主提問。
一、靈活調控數學問題的難度水平
問題的難度水平直接關系著小學生的思維活躍度。試想一下,如果數學問題十分簡單,學生只需瀏覽教材即可得出問題答案,那么學生勢必無法展開深入思考,甚至可能對數學學習失去學習興趣。同理,難度過大的數學問題同樣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定力不強、敏感脆弱的小學生如果一直無法獲取解題思路便會放棄數學學習。因此,優化課堂提問技巧的首要任務便是要靈活調控數學問題的難度水平,確保學生可以積極思考。
就如在“混合運算”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明有5支鉛筆,后來又買了3支鉛筆,然后贈送給自己的同桌1支鉛筆,后來小明的好朋友又給了小明2支鉛筆,請問小明一共有多少支鉛筆。這個數學問題十分直觀,小學生可以根據題意分析鉛筆的增減數量,及時列出怒5+3-1+2這個算式。為了解題,部分小學生用實物演示,模擬了小明所擁有的鉛筆變動情況,然后得出了答案,即小明擁有9支鉛筆。借助這一數學問題,筆者引入了“混合運算”一課知識,引導學生學習了同級運算應該從左到右依次進行。
二、靈活把握課堂提問的切入時機
萬事萬物都會講究時機,甚至在一定條件下,時機是決定活動成敗的關鍵因素。常規的小學數學教師經常會在學生走神的時候提問,忽視了提問本質,使得小學生對提問活動產生了排斥心理,嚴重影響了提問教學的效果。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在使用課堂提問技巧的時候,一定要靈活分析提問時機,盡可能在學生需要問題引導實現深度學習、對某個數學知識產生疑問,或者是重點知識教學時引入數學問題,從而更好地保障教學效果。
就如在“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引導小學生們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計算規則,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經驗,以及加法與乘法的內在聯系促使小學生主動探究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計算算理,同時利用25×20、26×10等整十數乘法問題切入,引導學生歸納了相關問題。在小學生初步掌握這一計算知識時,筆者以“如何用豎式計算表示兩位數乘兩位數?”而且,在計算時,筆者還以“調換被乘數與乘數的位置進行計算,可以發現什么規律”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了乘法法則。
三、積極整合提問追問的教學藝術
提問不僅是小學數學教師用來喚起小學生積極思考的一種重要教學策略,也是小學生主動表示個人疑問的有效方式,而且提問本身就比解題更加重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提問,同時整合提問藝術與追問藝術,讓小學生在原有問題基礎上表達自己的學習思路,及時追問深層的知識內涵,使其更好地把握數學規律。
就如在“扇形統計圖”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展示了本班學生的數學成績,希望學生們可以利用扇形統計圖劃分本班學生的成績分布情況,同時以“請問分數在80-90之間的學生在班級中占有多少比重”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了統計分析,訓練了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進而,筆者再以“請說出扇形統計圖的優勢”這一問題追問,引導學生探究了扇形統計圖的特征。在這一問題的啟發下,本班有不少學生也進行了追問,即他們所學到的統計圖分別有哪些異同?如何根據問題情境選擇合適的統計圖?借此,筆者便引導學生統一匯總了統計知識。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優化提問技巧是為了讓小學生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實現長遠發展,切實優化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優化提問技巧,促使小學生自主生成數學智慧。
參考文獻
[1]陸麗麗.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提升方式探尋[J].名師在線,2018(35):64-65.
[2]陶俊.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8(4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