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婷
摘 要:數學作為國民基礎教育三大科目之一,其科目開設時間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有責任,有義務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的輕松省力。在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堂教學效率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那么,教師怎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教育方法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學習數學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與發展。現如今,對于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學校,都對教師產生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教師也需要順應時代潮流,做出相應的改變。隨著,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呼聲越來越高,教師進行數學課堂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興趣是學生面對任何學習任務的基礎動力,與此同時,興趣也是學生學習時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因此,教師想要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入手,是解決學生學習效率低下與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
(一)趣味課程導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需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來開展教學工作,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的天性愛玩,讓他們安靜的在教室中安靜的學習相對來說比較困難。鑒于此,教師可以利用他們愛玩的天性來進行課程導入,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游戲巧妙的加入到課程導入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也將學生在課間玩耍過后的亢奮狀態快速調整為對學習的興趣。要注意的是,教師開展游戲教學之前,要注意游戲的目的性,不能為了做游戲而做游戲,始終明確游戲教學是為進行趣味課程導入而服務的。同時注重游戲內容與形式的及時更新,保證學生對教學游戲長久的新鮮感,從而保持學生對于教學游戲的興趣,從而進一步將學生對教學游戲的興趣逐漸轉化成對數學的興趣,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巧妙設置疑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巧妙設置疑問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在上課時精心設置的疑問能夠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獵奇心理,從而使學生的好奇心與獵奇心理逐漸轉變為對認知的渴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年、月、日”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運用“平年”與“閏年”二月份日期的變化以及二者之間的間隔周期為學生設置疑問,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產生激烈的討論,以此讓學生引發主動思考的行為,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二、優化數學課堂模式,提升課堂質量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會發現,“粉筆加黑板”的傳統課堂模式已經逐漸顯得與時代脫節,在耗費大量板書時間的同時還非常容易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鑒于此,教師要對課堂模式做出相應改變,從而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一)使用多媒體教學法,優化課堂模式
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教學被學校的管理者提上實施日程。伴隨著科技與經濟條件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走進了每一間教室。鑒于此,教師想要對數學課堂模式進行優化,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必不可少。眾所周知,多媒體教學設備擁有“聲”、“光”、“畫”、“形”四位一體的優勢,同時由于多媒體設備不受時間與空間的約束,在教學中正確的使用,能夠幫助學生營造適合當前教學內容的教學、學習氛圍。例如,在學習圖形相關的知識時,教師手繪圖形會造成大量課堂有效時間的浪費,且容易出現繪圖不準確的現象,造成學生產生一定程度上的認知偏差,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圖形教學在節省大量課堂時間的同時也消除了繪圖不準之虞。
(二)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優化課堂模式
優化課堂模式的另一重要方法就是在教學中經常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教學實踐活動以其強烈的參與感輕松吸引每一位學生融入其中,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動手實際操作的機會,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教學當中,由于學生的注意力被教學實踐活動所吸引,在無形中延長了課堂的有效時間,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在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的同時,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實際操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與交流能力,體現了教育公平的原則。
三、注重課堂口語評價,提升學習信心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需要注意口語評價的方式方法。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工具,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載體,因此,教師在課堂評價環節使用語言時應當慎之又慎。
(一)通過課堂口語評價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和諧師生關系泛指“師生平等”。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難免會受到錯誤的“應試教育”以及“功利主義思想”對學生產生“選拔思想”,出現此類問題的教師往往忽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以“權威”的身份自居,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學生展開選拔,能符合教師要求者為合格,反之則為不合格,長此以往,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很大壓力,無形中增添了學生對教師的恐懼感,從而對數學科目產生類似的感情。因此,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摒除這種錯誤的觀念,使用能夠體現師生平等的語言,比如“我認為這道題應該……”或是“我覺得……會更好”。讓學生在教師的語言中感受教師是以平等的身份高度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從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通過課堂口語評價提升學生學習信心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教師切不可因為學生犯錯而大發雷霆。小學生的心理不夠健全,若教師因為一點錯誤就對學生發怒,非常容易讓學生對教師產生反感,使學生喪失學生學習的信心,不利于開展進一步的教學工作。但在學生犯錯誤時,又不能一味縱容,任由其發展,形成錯誤的學習方法。那么教師應該怎樣通過語言來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呢?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針對學生做的錯題進行總結歸納,對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定了解,從而能夠開展分層教育,在語言選擇的方面,教師要多使用“雖然你這道題目做錯了,但是老師相信你是聰明的孩子,下次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之類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信任,從而重新鼓起學習的信心,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四、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發展數學思維
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又會應用到生活當中去。因此,教師想要完成高效課堂的改革,將學生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轉變為技能,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是最后一步。
(一)讓學生擁有探索精神
想要將學生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轉變為能在生活中實際應用的技能,探索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讓學生發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蘊含的數學方法,并從中舉一反三,將自身擁有的數學知識轉變為技能。例如,在教學乘法相關內容是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加減法運用來做文章。讓學生在多個相同數字相加的過程中發現乘法的本質就是“將相同數字相加的快捷方式”,從而進一步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獲得 “乘法口訣”,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與數學思維。
(二)讓學生自己發現數學
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可以在教學時通過簡單的舉例,“下午5時在24小時計時法中表示為17時。”,并以此引出疑問“22時用12小時計時法表示為什么?”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換算得出結論,并由此引出“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的觀點,并要求學生在課后找到生活中蘊藏的數學問題,學生會對這種教學方式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更加積極的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的蹤影,并通過小學生跳脫的思維舉一反三,發展其自身的數學思維。
總而言之,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的方式不僅如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多加留心,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得到最適合本班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許國華.將信息技術融入“解決問題”教學,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中國校外教育,2019(14):159+161.
[2]付合生.芻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14):135+137.
[3]宋輝輝.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途徑[J].中國農村教育,2019(12):7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