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連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科普文是其中比較重點的一部分學習內容,一方面,能夠幫助小學生普及科普知識,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熱愛科學;另一方面,有效提升小學生自身閱讀能力。但從科普文章的性質來看,由于其中沒有故事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其中科學知識的講解,而這類文章大部分語言簡潔,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比較枯燥,基于此,本文分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科普文知識,希望以此能夠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性的教學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科普文;教學探討
前言:在小學教學中,語文是其中實踐性比較強的一門基礎學科,比較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其中科普文就占據一定的教學比例,這就足以說明科普文在語文教學重要性,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科普文教學,仍是當前語文教師需要探討的問題,本文探析如何進行科普文教學,為教師在未來教學中提供參考性策略。
1.普及科普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致
1.1設置學習懸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科普知識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時,可以依據其中比較生動的學習內容,為學生講述其中的小故事,使他們主動去了解科普知識,感受到科學帶來的魅力,例如在學習《新型玻璃》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在進行正式教學前可以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各種玻璃種類,結合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玻璃種類也越來越多,產生的作用也多樣化,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這時候學生就會對學習內容產生學習興趣,主動接觸科普知識。然后教師利用課堂學習氣氛來構建與本節課相關的科研探討會,為把這節課“新型玻璃” 的研討會舉辦成功,教師先讓學生讀好本節課的科普文章,為研討會的順利開展做好前期工作,這樣就可以輕松的調動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積極性,目的就是想知道為何玻璃會發生這樣的作用和現象,尋找其中存在的科學奧秘,認真閱讀本篇科普文章[1]。
1.2構建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科普文章都是圖片與文章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的,因此在學習“新型玻璃”這篇科普內容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玻璃知識的基礎內容理解,并利用當前教學媒體設備,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現代新型玻璃的科研探究成果。然后教師在根據多媒體教學內容向學生進行學習提問,例如:什么是新型玻璃呢?什么樣的玻璃應用于什么用途中呢?另外還要鼓勵學生結合本篇科普知識將自己作為第一人稱進行自述,通過構建這樣的教學情景以及教學問題,來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關于本節課的教學知識,同時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能夠體會到科普說明文也可以運用生動的語言來表述。
1.3拓展性學習,實現學生對科普讀物的課內外結合
上文中所講到的新型玻璃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陌生性質,教師通過打比方或舉例子的形式來為學生做教學介紹,幫助學生在閱讀科普文章時感到沒有那么困難,同時還增加了一定的故事感,讓學生在感嘆科學技術神奇發展的同時,加深自己對科普知識的理解,但由于科普文章篇幅通常比較短,有一定的學習限制性,因此教師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本篇文章的學習和理解,有必要進行合理的拓展訓練,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所學內容以及生活實際,介紹更多與本節課相關的科普知識[2]。
2.將教材實例作為學習依據,提升學生科普文閱讀能力
2.1引導學生探究科普知識,實現學生智力與知識學習統一發展
在進行語文科普文教學時,其中對學生學習最有效的材料就是文本材料,這也是學生探究科學知識,提升自身思維能力的有效方式,在進行科普文教學時,如果僅僅是讓學生理解教材中知識,是完全不能夠滿足學生對學習的基本需求,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為學生在精神上帶來學習的興致,進而使學生主動學習科普文,喜歡對語文內容的閱讀和理解,最終形成語文知識與科學知識共同促進學生學習進步,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實現語文教學目的。
在當前語文科普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結合教學實際調整對科普文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設計,合理安排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的互動學習,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本節課學習的科普知識內容,明確如何進行科普文學習的學習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需要重點注意的是,教師要緊扣本文學習內容設計教學問題,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科普知識的探究要貫穿于教學內容設計,而且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不能落后于學生思維探究的能力,因此這就說明教師進行教學的高度與教學思維直接決定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高度以及思維能力的提升程度。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為學習沒有興致,這就說明教師對本節課的問題設置沒有足夠的挑戰力度,在整個語文學習課堂中,向學生提問什么樣的教學問題以及怎樣將這些問題呈現于語文課堂中,是教師需要探究的教學方式。
例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部分的科普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進行教學,并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向學生設置學習問題:其一,為什么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生存?本文中第一自然段宇航員是如何介紹地球的,地球帶給我們的形象是什么樣的?其二,請學生試著運用自己的語言將本文中的最后一個自然段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這樣進行科普文教學設計,既沒有讓學生認為是針對本節課學習內容進行各種提問,也沒有讓學生結合本節課內容進行詳細解答,通過簡化思考問題的方式,來讓學生把握所學習的文章主要內容所在,有效發揮學生對本節課科普文學習的主觀性,讓學生的學習思維主動參與到教材文本的知識解讀中。以上教學方式足以說明一個好的問題設定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深入理解,通過運用所學知識以及自身知道的常識,能夠帶動整個課堂教學學習氛圍,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語文素養的進一步提升。因此通過開展教學活動以及設定問題的有效程度,與學生參與本節課學習的程度成正比,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程度,才能有效增強教師進行科普文教學的教學效率[3]。
2.2加強學生對科普文知識的品味和感悟能力
將科普文與其他類型的文章相比較,科普文在語言表達上具有自身獨特的閱讀方式,具有準確、趣味以及條理性,因此在進行科普文學習中,對于其中比較有深刻意義的重點段落或詞句,都需要學生對其進行仔細品味和感悟。例如在學習《鯨》這部分的科普知識時,文章作者結合文中鯨的大小、進化、分類、睡覺等方面介紹關于鯨的知識,從文章整體上看,結構清晰有條理,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時從那些方面著手,然后將其運用到文章中。通過這樣的學習形式,讓學生理解到,作者這樣描述鯨的妙處,長久下去就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敏感程度,有效提升學生科普文的品味,同時還能夠加強自身運用語言表達的學習能力。
總結: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學語文科普文教學中,很多教師更注重的是學生對科普文本語言的感想與理解,沒有結合學生學習實際對其中的說明方法進行教學講解,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積極運用具有生動性的教學方式,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科普類文章。
參考文獻:
[1]顧秋紅. 探尋小學語文科普文教學的秘徑[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 2016(9):8-9.
[2]張小英. 小學語文高段科普說明文教學初探 ——西師版教材教學研究[J]. 科學咨詢, 2016(22):109-109.
[3]張敬霞, 王兆同. 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作用[J]. 寫作(下旬刊), 2016(8):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