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戈
【摘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語文教學應加強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小學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階段,只有多法并舉,歷經“曲徑”,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達到“通幽”的境界。本文著重闡述了豐富語言積累的重要性——提高語文素養,并探討了豐富語言積累的多種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標;語言積累;途徑
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對于學生來說,語言就是整個語文大廈的一磚一瓦,只有善于積累,才能最終搭建起文學的象牙塔,產生質的飛躍。語言積累是一個反復無止境的過程,教師應當開辟多種途徑來豐富學生們的語言積累,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幫助他們實現“曲徑通幽”的飛躍。
一、“通幽”——語言積累在提高語文素養中的重要性
語言是語文素養中的基石,它主要由語言材料、語言范例和語言知識等要素構成。其中語言材料是最基礎的,也是小學低年級學生主要學習的對象,主要包括學習漢字和詞語等知識;語言范例是核心,包括好詞佳句、名段名篇名作,這是小學中年級學生以上主要學習的對象;語言知識是高級形式,它要求具備語言材料和語言范例的學生能夠掌握語法邏輯,將二者進行靈活運用。語言的積累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深化發展的上升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打好語言基礎是關鍵。在小學語文尤其是1-3年級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漢字和詞語積累往往受到高度重視,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就必須加強語言材料的積累。語文作為一種綜合應用性學科,不僅僅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能力,更在于啟迪心智、開拓眼界,讓孩子們實現全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世界就是一個思想解放的自由王國,學生們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通往這個自由王國的過程,而語言的積累就是鋪路石,引導著他們一步步“通”向自由王國的“幽”境。
二、“曲徑”——豐富語言積累的途徑
提高語文素養,達到“通幽”的目的,有多種途徑,概括有如下幾種:1.激趣。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語言積累雖然重要,但這是一個枯燥無味的過程,很多學生對此過程感覺很痛苦。根據我校最近一項抽樣調查數據顯示,41.0%的學生坦言自己不喜歡查字典,20.5%的學生說自己沒有經常查字典的習慣,20.2%的學生說自己討厭背課文,39.3%的學生說自己沒有主動收集背誦好詞佳句的習慣,25%的學生承認自己從不背誦好詞佳句,35.7%的學生承認不喜歡抄寫生字詞……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們對現行的語言積累教學過程并不滿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興趣。有些語文教師為了鞏固學生們的語文基礎,喜歡給學生們布置抄寫生詞、背誦課文、寫日記等學習任務,其出發點是好的,但學生們并不領情,常常是人在心不在,敷衍了事,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自覺去學,這才是語言積累的真諦所在。興趣是學習的第一位老師,幫助學生打開興趣之門,也就是激趣,是多種曲徑中的一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有很多,根據不同的情形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要吸引孩子們的課堂注意力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講故事、比賽等方法來達到,要培養孩子們的觀察力可以通過動手實驗、比對來達到等。針對學生們都不喜歡抄寫生字詞的情況,筆者對學生的記憶模式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那就是每學完一個課時,筆者就開展一次比賽活動,把全班分成若干組,每組4-6人,然后把生字分成四個層次,分別是讀音(包括注音)、書寫、組詞、造句(運用),對學生進行考查。考查的形式是我每出一道題,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本子上給出答案,比如,筆者在黑板上寫上一組詞要求同學注音,每個同學都注好之后馬上進行小組討論,得出全組一致的結果,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公布答案,答對最多的小組獲勝,得分相同的小組以先得出結果的小組為勝,這樣的比賽形式很受同學們的歡迎。然后,每個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答題情況,抄寫出現了錯誤的生詞,對此,小組成員相互監督。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減輕學生的抄寫負擔,而且為了避免抄寫,學生還會在考查之前努力做好準備。
2.移情。中國有個賞魚的故事,說的是兩個人在賞魚,其中一個人說:“這些魚真快樂呀!”另一個人馬上反駁他:“你又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快不快樂呢?”這個人并沒有被問住,反而問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快不快樂呢?”這個故事很形象生動地說明人與人之間普遍存在著隔閡,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是這樣。師生之間的隔閡和不了解,有時候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學生都愛玩,不喜歡教師布置課后作業,但有的教師并不理會這一點,仍然給學生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再如有的學生不喜歡或者害怕在課堂上發言,但有的教師總喜歡點他們回答問題,有時還會故意刁難他們,讓他們感到很不自在。其實這些都是沒有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問題,教師的出發點也許都是好的、善意的,但是在學生看來卻并不是這樣。教師要提高學生積累語言的積極性,不妨跳出自己的圈子,移情換位,從學生的視角來考慮問題。教師能做到這一點,就能深刻體會到玩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和誘惑力,還能因勢利導,轉變教學方式,化腐朽為神奇,讓學生愛上語言積累。例如,春天到了,教師可以利用周末組織孩子們到公園去“看春天”,遇到風景獨好的地方還可以停下來吟一吟詩詞歌賦,甚至在地上寫下來,潛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們;也可以指定一些能引起學生注意的東西,例如飛鳥、蝸牛等,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用一些詞語去描述它,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好習慣,還能鍛煉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甚至可以利用去公園跟學生談一談“條件”——看完春天之后必須寫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題材不限等。移情換位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然后順應他們的天性,善加引導,最終讓學生不知不覺“愛”上了語言積累,“愛”上了語文。
3.致用。馬克思說:“認識世界就是為了改造世界。”學習一個事物是為了更好地運用,因此,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也就是為了運用語言。學以致用,不僅是目的,也是方法。近年來,隨著社會對人才的綜合能力越來越重視,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而鍛煉綜合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學以致用。語言積累就是一個將知識吸收、內化的過程,通過運用,學生能夠將知識更好地內化。學以致用講究用,即要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去,鞏固學的效果,體現出學到知識的價值。例如,教師可以在講課過程中多使用一些學生剛學過的詞匯,這一來可以通過傾聽加深同學們的印象,二來教師一直都是學生們模仿的對象,這樣可以鼓勵學生多運用新詞匯。當然,學以致用不僅僅是課堂40分鐘能完全搞定的,還需要家長們的配合,給學生營造一個學以致用的“生活化環境”。學生不僅愛模仿老師,更愛模仿家長,如果家長能夠和學生一起學習,和學生一起使用學過的語言知識,那么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即使家長沒有足夠的時間陪學生一起學習,那么至少可以給學生一些鼓勵和肯定。例如,學生每次使用了一個新的詞匯、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家長都能夠給予適時地鼓勵和肯定,那么學生也一定喜歡多運用,從而取得更好的知識內化效果。
三、結語
對于語言積累來說,目的是“通幽”——提高語文素養,方法是“曲徑”——要通過多種方法來達到語言積累的目的。語言積累是一個漫長而必要的過程,教師不僅要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更要積極開拓新的有效方法,幫助學生實現“曲徑通幽”,達到“教”與“學”雙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德輝.構建豐富語言積累的有效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
[2]費麗娟.淺談如何增進學生的語言積累[J].新校園(學習).
[3]李向英.淺談語文學習中積累的重要性[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4]謝曉艷.依托文本豐富語言積累[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
[5]王曉亞.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6]管虹.豐富語言積累,增強學習信心[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