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和
【摘要】德育是整個教育當中最關鍵的部分,遠比智育重要得多。個人品德在個人個性結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會影響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德育的功能旨在旨在影響學生們的思想,在道德實踐中形成個體優良品質。中學的德育教學對于個人發展存在導向作用,尤其是面對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而言。山區的農村中學德育面對特殊的形勢,校長作為校園的主要領導人,需要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策略,為培養高素質的農村中學生奠定基礎。
【關鍵詞】新時代;山區農村;中學德育;問題與對策
德育是心靈建設的基石,也是整個素質教育的根本。中學德育作為教育中最關鍵的部分,需要融合到學生們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面面,關乎到青少年長遠的發展,也關乎祖國和民族的建設。歷年來,我國對德育的非常重視,尤其是山區的農村中學德育,還是存在很多不足。
一、現階段山區農村中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1.德育理念定位存在問題
很多山區農村中學的德育理念定位存在問題,在20世紀末,全球性道德教育危機襲來,這是因為對德育的認知不到位導致的,同等的將道德歸等為知識,忽視了道德教育的本質。很多山區農村中學的德育缺乏“人情味“,樹立的德育目標過于空洞和理想化,這在無形之中和農村中學生的實際狀況相脫離。山區農村中學的德育存在嚴重的形式化問題,認為灌輸知識,讓學生走出山區認識外面的世界才是職責所在,這樣的德育理念定位下難以真正發揮其有效性。
2.與家庭德育溝通存在問題
山區農村中學的校長需要與家庭密切溝通,改變其對德育不重視的問題。山區的農村孩子家長世世代代面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或者早就到城市里打工,他們更渴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山區,到城市里生活。在如此空泛的德育中,德育成為了家長們忽視的內容。山區農村中學生們的父母普遍學歷不高,受教育程度較低,這也是影響家庭德育缺位的問題。學校校長作為連接多方的橋梁,卻因為多種原因和家長們的溝通不暢,阻礙德育工作的發展。
3.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特殊性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下,我國教育領域正在實現重大變革。處于社會轉型期的重要階段下,城鄉二元結構對農村德育教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城鄉結構的二元化指的是城市與鄉村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產生了鴻溝。在社會改革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傳統的道德觀念地位受到撼動,新的道德體系尚處于完善階段,中學生對個人認識不夠理想,對于社會現象的認識也不明確。
二、新時代改進山區農村中學德育的主要措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突破性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要堅持立德樹人的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進教育改革和創新。校長需要和“互聯網+”背景相結合,創新山區農村中學德育,提升山區農村中學德育的實效性。
1.樹立培養有道德素質學生的教育目標
第一,山區的農村中學需要認識到自身面臨的環境特殊性,將德育放在關鍵的位置以培養中學生正確的思想品德、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各個學科的教學中除了要保質保量的完成基本教學任務之外,還要融合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教育、個人的心理和品質教育等等,杜絕不良思想“滲透”到學生的思維,視德育為素質教育中關鍵的部分。
第二,學校的校長是整個德育中的引導人,社會上和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以升學為關鍵和核心的觀念短時間內難以更正,倘若校長落實德育為主的教育必然會受到苛責,但校長作為學生前進道路上的一盞明燈,需要重視知識的傳遞,更需要重視學生身心發展,在日積月累中提升中學生的道德素養。
第三,山區農村中學德育要做好情感熏陶,傳統的德育中大而空的理念應該被時代淘汰,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情感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內心當中。誠然,這對于校長而言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除了要創新教學方法,還要真正關注德育的效果。例如,“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校的校長可以動員班主任創設教學情境,在校園內營造德育的重要氛圍,讓學生在感知中有所體驗,在體驗中有所收獲。
2.糾正家長的教育理念
校長需要構建家長教育培訓機構,通過正規的家長學校傳遞正確的信息,發揮學校和學生的力量,影響家長的德育理念。例如,校長可以多舉辦一些家長會、家庭教育咨詢、家庭教育活動講座等等,激勵家長形成正確的德育思想,同時還可以展開定期培訓,宣傳一些家庭教育的正確理念,或者組織學生對不同家長的家庭教育進行打分,激勵家長用正確的思想實施家庭教育。除此之外,校長要促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青春期的學生普遍比較封閉,難以實現和家長的主動溝通,校長作為動員人員,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給學生。校長要讓家長了解新時代的教育思想,認識現階段德育的緊迫性,認識到當下所處環境。
學生和父母可以實現角色的互換,對父母進行新時代教育。傳統的山區農村家庭中都是家長說了算,忽視了家庭教育的互動性特征。家長和孩子之間也是存在共同成長的關系,在相互影響中共同進步。現階段山區農村中學生的父母和上一輩相比思想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經筆者對學校中學生進行調查發現,60.31%的學生都渴望并能夠和家長溝通,實現角色適當地轉換也并非沒有可能。在家庭教育中推動學生和家長的相互教育,不僅可以提升父母的綜合素養,還可以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是實現良性循環的基礎。
3.發揮經濟發展對于德育的促進作用
現階段的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鄉差距過大對于農村中學德育產生了阻礙作用,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源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現階段山區農村中學普遍缺乏經濟投入,日常的開支難以維持,更不用說發展德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基于此,新時代的教學改革必須加大對山區農村的重視力度,積極發展農村經濟,發揮經濟對于德育的拉動作用。
4.實施多元化德育管理方式
中學校園中德育工作并非獨立存在的,其和其他工作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校長在實施德育管理工作過程中,需要與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心育和勞動教育等相結合,還要和課堂教學相融合,實現“無處不在的德育”,比如學校的操場上、食堂內、宿舍內,讓學生參與衛生管理工作、環境清潔工作、監督檢查工作,提高學生主動積極性,促使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誠然,德育工作僅僅局限于政治課堂上并不能和城市中學的德育“齊頭并進”,作為校長,可以促進學校集體活動的展開,讓學校內每一名教職工和學生都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感受德育環境強大的感染力。
三、結束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現階段,山區農村中學要重視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就要充分尊重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以足夠的尊重。作為中學學校的校長,筆者深諳在山區農村中學中落實德育的緊迫性。學校要正視學生思想道德品質養成的內在客觀規律,反思中學德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研究當下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暴露出來的新問題,建立全員育人的德育管理長效機制,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管理思想,提升山區農村中學的德育水平。
參考文獻:
[1]雷堯.探討中學生德育教育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中華少年,2015(08).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
[3]萬吉林.淺談農村中學工作的德育教育[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