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映吉
摘 要:在現代教育體制下,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社會共識,而各學科教師也應該全面分析本學科對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多重作用,由此構建學科素養教學體系。因此,為了切實優化高中生的歷史素養,教師也應該客觀分析歷史素養的內涵解釋與目標結構,由此創新歷史教學策略,逐步完善學生的素養結構。本文將從豐富歷史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完善歷史實踐,促使學生形成唯物史觀;突出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三個角度來分析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如何組織本課程活動。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組織策略
由于高中學校教育直接與高考掛鉤,再加上歷史學科本身就屬于文科,對學生的知識記憶能力要求較高,所以高中歷史教師錯誤地將講授法作為組織學科活動的基本教學方法,漸漸出現了“灌輸”教學問題。在這種模式下,高中生并不能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只能零散背誦歷史知識,無法及時生成歷史素養。對此,高中歷史教師要重新思考本學科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科特征來創新歷史教學策略,綜合發展高中生的核心素養。
一、豐富歷史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
歷史探究教學活動實際上是沿用科學家在發明科學概念、歸納科學規律時的思維活動所形成的一種教學形式,應該讓高中生利用歷史材料自主分析史實,使其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探究相關問題,結合當時的政治經濟特征、文化風俗、科技等各個歷史知識分析歷史現象,歸納歷史教訓。如此,則可無形中增加高中生參加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活動的學習經驗,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組織豐富的歷史探究教學活動。
就如在“‘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要求本班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歷史探究活動,讓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分類整理本課知識,客觀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各類門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創始人與經典人物,分析儒家思想的發展史,結合一定的史料分析百家爭鳴思想對各個歷史時代的政治經濟制度、風俗人情、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客觀分析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原因。通過小組討論,高中生可以彼此啟發、相互啟迪,切實完善歷史解釋,全面整理歷史材料證明小組論點,完善史料實證任務。如此,則可潛移默化地優化高中生的歷史素養。接著,筆者會組織豐富的組際展示活動,希望可以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完善歷史實踐,促使學生形成唯物史觀
在歷史學科素養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便是“唯物史觀”,即高中生要通過關鍵信息來判斷各個材料所描繪的具體時代,還要將史實與現實問題結合起來,以史論今,積極歸納歷史教訓,避免重新犯下歷史錯誤。對此,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組織歷史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借助歷史知識來分析現實問題,使其從宏觀角度把握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由此優化學生的唯物史觀。
就如在“音樂與影視藝術”一課教學中,筆者就組織了一輪歷史實踐活動,鼓勵本班學生分成民歌組、影視組與影視音樂組,允許本班學生自主進入相應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有序展開歷史實踐活動。比如,民歌組可以采訪本地的民歌藝術傳承者,或者是參觀文化館,重點了解本地民歌的表現形式與主要類型;影視組與影視音樂組則要以資料調查為中心,比如整理圖書資料、網絡資源等,客觀分析影視藝術與影視音樂藝術的發展史。待各小組完成了實踐任務之后,則要在歷史課上分享歷史實踐經驗,展現實踐所得,使其全面掌握音樂與影視藝術的發展過程。
三、突出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德育教育是為了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逐步成長為新時代人才所展開的,具體到高中歷史學科中,便要通過歷史學科的隱性德育資源來優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提高學生的家國認同感。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突出德育教育,引導學生自主總結歷史教訓,切實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進一步優化歷史素養教學結構。
為了切實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筆者會主動開發歷史教材中的隱性德育資源,希望高中生可以及時受到德育啟發。比如,在“新中國時期的外交”一課教學中,筆者就整理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外交部門不卑不亢的外交態度,告訴學生我國一直堅持與其他各國和諧相處的原則,既不會主動挑起國際糾紛,也從來不會退縮,真正體現了大國風范。同時,筆者還整理了一些人物訪談資料、史料文字記錄材料,讓學生通過這些史料想象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所處的國際地位,使其真正為祖國感到驕傲與自豪。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全面落實核心素養教學不僅可以切實改善本學科的教學效益,還可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好充足準備。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組織歷史探究活動與歷史實踐教學,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結構變化情況,也要有意識地改善學生的德育認識,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任慶梅.淺析如何培養高中生的歷史學科素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8(28):116.
[2]孫斌,謝芳潔.試論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中核心素養的落實[J].中學課程資源,2018(0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