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一萌
摘要: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其中很多理念以及方法在臨床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并且有著教好的療效。文中,主要就對全國名老中醫王鐵良腎病“祛邪法”的臨床應用進行介紹。
關鍵詞:腎病;祛邪法;中醫;王鐵良
【中圖分類號】R2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6-222-02
1、“邪”的概念。
關于“邪”,《素問·調經論》明確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靈樞·百病始生》亦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于陰也。”顯然,“邪之所湊”的“邪”不僅指外界六淫之邪,尚包括飲食居處不適、喜怒不節等所致內傷。人體陰陽平衡的穩定及其調節失常才是發病的根本原因,它是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失和的產物,又為人體的致病因素,可以是后天形成的,也可能是先天而來,居主導地位。后天形成的多為七情所傷、久病體虛、跌撲損傷、飲食不節、起居失宜等,導致機體內環境的改變而抗邪之力減弱。
2.腎病“祛邪法”的理論基礎
王鐵良教授臨床對腎病“祛邪論”的理論基礎源于《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認識。
2.1觀點一:“因虛致病”
虛,指的是正氣虛。歷代醫家多從“虛”字著眼,認為正氣不足致邪氣入侵而患病,如張景岳《類經》中說“邪必因虛而入”,馬蒔云:“凡邪之所湊于陽經者,其陽經之氣必虛;邪之所湊于陰經者,其陰經之氣必虛。”中醫學院教科書亦宗其義。若以漢方醫學所論之“毒”來詮釋,更易于理解。
2.1.1整體之虛
整體之虛指人體陰陽、氣血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表現出全身性的虛弱,如《內經》中“精脫者”、“氣脫者”、“液脫者”、“血脫者”、“形不足者”、“精不足者”、“陰氣虛”、“陽氣衰”等;《素問·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現代有些中醫家進一步將“虛”解釋為整體之虛、局部之虛、短暫之虛。
2.1.2局部虛
局部之虛指在某種條件下,機體或機體的某個部位發生一過之虛,如勞累、飽食、情志偏激等都可導致機體功能失調,抗邪能力短暫下降;
六經辨證的“直中”和“傳變”是最好的證明。一般來說,傷寒首犯太陽而見太陽證,但臨床上許多患者病起即見陽明證,或少陽證,或三陰之一證,是因為這些經絡臟腑的正氣虛弱外寒侵犯,即有部位的見證,所謂“直中”就是此意。六經的傳變,一般認為從太陽而陽明,而少陽,而太陰,而少陰,而厥陰,但亦有表里傳,越經傳等多種傳變方式,故有人提出傷寒傳變無一定規律,這是因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此處虛則受邪,病傳于此。
2.1.3暫時之虛
短暫之虛是指在某種條件下,機體或機體的某個部位發生一過之虛,如勞累、飽食、情志偏激等都可導致機體短暫性的功能失調,抗邪能力下降,此時若遇邪氣,極易入侵,致使得病。如汗出腠理疏松,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可引起各種疾病。正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日“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韋協夢對此觀點進一步闡明,說“由正氣適逢虧欠,邪氣方能干犯”。
2.2觀點二“因邪致虛”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聯系起來看是因虛致病;與“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聯系起來則是另一個問題。《世補齋醫書》陸九芝答沈沃之問“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書,對“精氣奪則虛”這句經文,曾解釋說:“其曰奪者,明乎精氣非自虛,必有奪之使虛者,而后虛之”。
2.2.1久居邪地
是指人體未虛,而久處有邪氣之地,時長日久,邪氣漸入,正氣漸虛,正氣不能抗邪于外而得疾患,這前半病程不屬于“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后半病程邪氣所勝,逐漸耗損正氣,此時得病即為其氣必虛。如久處潮濕之地,濕中經絡,肢體關節重著,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利,肌膚麻木不仁之著痹,即是此類。這是先有病邪侵犯后有正氣虛弱,為正氣不虛邪湊之病變。
2.2.2邪氣猖厥
是指邪氣超過人體所能抗御的能力,即使人體正氣不虛,也會侵犯機體而發生疾病。如疫癘之氣致病,《溫疫論·原病》中說“疫者,感天地之癘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從口鼻而入”,這就是“真氣素足,而外感甚重”的情況。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饑食飽甚,汗出于胃”等,皆是超過人的正常消化能力,使正常脾胃受到損傷而發病。以及金刃所傷 、跌打損傷、禽獸咬傷、水火雷電傷、物理化學損傷,皆是此類。這并不屬于正氣虛而邪所湊,是外邪甚重,超越人體抗邪犯圍而得病。從一般感染的血吸蟲、鉤蟲病、絲蟲病等來講,起初病人的氣血非常充足,一經感染,可使人體日漸虛弱,甚至日久喪失勞動力;
在“毒”的基礎上,漢方醫學提出“體質證型說”,它又分為后天之證(疾病過程中出現的)和先天之證(先天確定的生理狀態體質)。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許多患者處于一種亞健康的狀態,無明顯的臨床表現和典型的體征,往往無證可辨,體質證型說的提出給我們以新的思路。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熿教授提出的方-人-病(方證三角)學說,即本方有效而且適合長期服用的體質類型。這與漢方醫學的“體質證型說”密切相關。
2.3觀點三“二者兼有”
但在虛、實病機過程中,大多不是簡單的有實無虛、有虛無實。多為邪實和正虛共同存在的病理存在,稱為虛實夾雜;是為邪氣與正氣相爭過程的表現。《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張景岳說:“實言邪氣,實則當瀉;虛言正氣,虛則當補,凡欲察虛實者,為欲知根本之何如,攻補之宜否耳。”可見一般邪氣偏盛的,須以攻邪為主;正氣偏虛的,需以補正為主。但邪正斗爭,時有消長,故又須攻補兼施,因病制宜, 隨就而治 。中醫在治療上就是根據上述理論,視邪正盛衰 、病情虛實,作為運用攻邪、補正的指導原則 。
3?“氣”虛之因,強調邪氣致病的重要性
氣虛是毒邪發病、加重、復發和惡化的關鍵病機。明·吳又可在《溫疫論補注·原病》謂:“正氣受傷,邪氣始張。”正氣虛損,衛氣不能護衛肌表、抵御邪氣外犯,致邪氣易于侵犯,甚至直中臟腑;宗氣不足,正毒交爭,不僅無力祛邪外出,還會導致毒邪內停(伏),生成內毒,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元氣不足,機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嚴重障礙,以致機體難發揮自組織的功能,自我恢復陰陽平衡障礙,反而使滯留毒之邪郁而化毒,變證叢生。
邪氣致病所致氣虛還包括氣陷、氣脫兩種特殊情況。氣陷是氣虛到一定程度,導致氣機升舉無力,以致下陷的病理狀態。氣陷一般在正毒交爭的過程中,因邪氣囂張,正氣無為抗邪,致邪毒內陷,氣機下陷。
總而言之,氣的失常和邪氣兩種因素相互交織可導致多種證候的發生。從氣虛的角度來看,氣虛感邪、氣虛邪釀、氣虛邪盛、氣虛邪傳、氣虛邪陷、邪壅氣脫是常見的病機。從氣的失調來看,氣滯邪壅、邪壅氣逆、毒壅氣閉為常見的病機。而更為廣泛的致病情況是,氣虛、氣的失常和邪氣三種因素互相交織,表現為虛實錯雜、邪氣滯留(壅盛)的病理表現,波及全身內外各個方面,進而導致全身氣機運行不暢,升降出入失衡,成為邪氣致病的先導和病理基礎。正如唐·孫思邀在《急備千金藥方·調氣法》所言:"氣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諸疴竟起。"
結語:我們治療疾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景岳全書傳忠錄論治篇》指出;對于攻法祛邪,應遵循“貴乎察得其真,不可過也”;有一去一,有二去二,不可過猶不及,本末倒置。用補法扶正,應“貴乎輕重有度,難從簡也”。補法應注意量的問題,應用藥物時注意配伍科數,以及患者是否適應。最終起到治療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婷婷,卜慶豐,李維忠,白東興,王鐵良.王鐵良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經驗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9,34(09):4114-?4116.
[2]孫悅,張春戩,王鐵良.王鐵良教授辨治糖尿病腎病經驗總結[J].黑龍江中醫藥,2017,46(03):23-24.
[3]祁樂,王鐵良,張春戩.王鐵良教授五聯療法治療腎病綜合征[J].黑龍江中醫藥,2015,44(0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