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程遠
摘要:語文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學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但是,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領域,這一教學目的并未完全實現,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容樂觀。因此,本文立足于此,深入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人際交往能力
一、利用游戲,激發興趣
興趣是個體行為的源動力,也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對口語交際活動產生興趣,才能確保學生主動投入人際交往過程,進行口語表達。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可以在上課過程中適當融入游戲,用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表達自我,為學生營造和諧、輕松的氛圍,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這樣在無形之中就可以促進學生口語能力的提升。學習《小田鼠弗雷德里克》這篇課文以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第一步是解決人選問題,針對這篇課文,由于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只小田鼠,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允許學生自由組合。第二步需要解決劇本的問題,教師可以給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完善細節,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對主人公的臺詞進行設計,對原文留白進行補充,進一步豐富原文的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都發表了自己對劇本的建議,共同完善劇本細節,這樣做既增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溝通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生不斷磨合、互相交流,也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角色扮演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游戲形式,非常適合用來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既系統地理解了文本內容,同時也對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起到了極好的促進作用。
二、聯系生活,表現自我
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還需要立足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相應的情境。在情境的設置方面,需要聯系小學生的生活,用生活化的場景激發小學生的口語交際欲望,確保小學生在真實的氛圍中進行口語鍛煉。而且,場景貼近生活,也能消除學生對口語訓練的畏懼感,降低了學生口語交際的難度,讓學生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樂于開口,從而提升學生人際交往的水平。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這一課中,本文重點講述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經過,通過討論花生的好處,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的人”這一樸素道理。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散思維,聯系日常生活,思考生活中具備花生類似的品質還有哪些東西。比如有的學生想到的是“蠟燭”,他是這樣看待蠟燭的,“蠟燭的一生,是在燃燒中度過的。就像教師,散發自己的光和熱,照亮學生的未來。”還有的學生想到的是“水”這種物質,“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沒有一種生物可以脫離水而存在。但是,水又是最默默無聞的。它可以在山間、可以在海邊、可以在沙漠、可以在森林,它無處不在,卻從不喧賓奪主。”通過教師的有意引導,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激活,而且也敢于在課堂上表達自我的感受,無形中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叫《植物媽媽都有辦法》,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想其他植物媽媽播種的辦法,學生根據課前預習暢所欲言。教師還可以利用各種節日提高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強與親人溝通的能力。比如“母親節”,讓學生為自己的媽媽過節日,可以為媽媽唱一首歌,也可以給媽媽讀一封自己寫的感謝信,讓學生和家人拉近距離,打開心扉。
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不僅要重視口語交際課的教學,而且要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積極聯系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在具體的情境中表達自我的真實感受,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對學生今后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也具備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開展合作,鍛煉能力,發展人際交往能力
合作是每個現代人都需要具備的素質,也是個體融入群體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過程。一個沒有合作精神的人,將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革。擁有合作精神的人,其人際關系也相對和諧。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培養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是教學的核心目的。但人際交往能力并非一日形成,需要長時間和他人合作交流。所以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讓學生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藺相如和廉頗如果沒有和好,對趙國的局勢又有怎樣的影響?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鼓勵每個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比如有的小組學生說:“如果藺相如和廉頗因為私人恩怨沒有和好,那么秦國就可以乘虛而入,這對于趙國來說將會是面臨滅頂之災。”但是隨后他的意見就被另外一個成員駁回,“將相不和雖然對局勢有所影響,但并不能左右王朝的命運。如果君王昏庸無道,不思進取,即使賢臣、將相和好也依然改變不了被滅的命運。”緊跟著,另一個小組成員進行了總結,“不論怎樣,如果廉頗和藺相如交惡,就算不能直接給趙國帶來覆滅的結局,也勢必會給他國可乘之機。”課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自編自演文中的片段,盡管排演課本劇很花費心思,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不僅演出了人物的特質,也進一步加深了對人物高尚品質的理解。每個學生都對課文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但是在小組合作模式中,他們能夠求同存異,每個人都得到了鍛煉,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這在無形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也讓學生懂得保留自己觀點的同時尊重他人觀點,提高了學生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人際溝通的環境,讓學生能夠在彼此的交流中、在生活化的場景里,提高人際關系的和諧度,實現全面發展。
(責編? 吳 娟)
參考文獻:
[1]孫正琴.基于情境的口語交際教學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