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彤彤 王欣媛
摘 要: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項基礎性的公民教育,一直是各個時代、各個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日本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對日本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比較中日兩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指導思想、內容和方法上的差異,借鑒日本的經驗,通過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結合、加強憂患意識教育和注意方法的多樣滲透性和科學性來增強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中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啟示
一、中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差異比較
(一)愛國主義教育指導思想差異
(1)愛國主義思想來源與內涵差異。儒家思想對中日兩國的傳統倫理道德產生了深刻影響,集體本位主義的思想至今仍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靈魂,日本雖也將其視為民族精神的核心,但向西方學來的民主與自由也成為其高校愛國主義思想的來源之一;思想內涵方面,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形成強大的民族向心力與凝聚力以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但自古以來沒有具體的愛國主義精神依托而只強調以德服人。
(2)愛國主義教育制度法令差異。我國歷來重視愛國主義教育,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法令規程。1994年9月,中共中央批準頒布《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愛國主義教育是全民教育,重點是廣大青少年”、“高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幼兒園直至大學的教育、育人全過程中去,特別是要發揮好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此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重要文件中都把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置于相當重要的位置。日本文部省頒布的《中小學行為規范》代表了日本高校的德育規范,它的周密與細致性世界罕見,涉及高校內所有活動的方方面面,保證德育能徹底深入到一切領域,德育規范中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詳細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其流于形式,保證了教育的高效。相比之下,我國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僅靠一些文件來約束,做出一些空而大的要求,并不比日本有成效。
(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差異
(1)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中華民族和大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都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璀璨文化,兩國都非常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民族優秀文化的教育,都把這些文化傳統視為民族的驕傲。但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近年來越來越不受重視,很多時候僅僅作為學生的一項技能資本,走向了畸形化。而日本民族從小就培養孩子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出現的各種學習傳統文化的“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2)憂患意識的教育。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并且擁有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這使中國人形成了一種天然的自豪感。中國只是到了近代開始落后,遭受外敵的入侵,但這段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并沒有增強中國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憂患意識,中國人依然盲目自大,不能清醒的認識自己的自然資源的危機和國際環境的變換,沒有形成一種民族的危機感。相反日本自然資源貧乏,戰略資源幾乎全依賴國外,日本兒童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日本是一個充滿危機的民族,我們坐在火山口上,如果自己不依靠團結一致而戰勝危機的話,別人是不會拯救我們的。日本具有典型的島國心理——他們一方面有著極強的自卑感,另一方面又有著極強的民族自尊心,但是他們清醒地并敢于認識國家的弱勢,具有全民族的危機感。可以說日本的憂患意識對于推動其教育乃至整個國家的改革與發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教育內容的時代性。我國教育一直強調歷史,但忽視了當今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補充和賦予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內容,國際理解教育的缺失,嚴重阻礙了我國學生愛國主義的與時俱進性和世界性。在迎接21世紀挑戰時,日本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要培養“世界中的日本人”的目標,要求學生不僅要清楚本國的情況,還要熟知世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日本培養的有愛國心的青少年是站在廣闊的國際視野中來愛國的。
(4)教育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大多是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過分強調歷史和個別案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離,與時代相脫離,學生身上和周圍環境中活生生的案例被忽視,這嚴重阻礙了我國學生愛國主義的時代性和有效性。而日本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則堅持從小事出發,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要求學生不僅要清楚本國的情況,還要熟知世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日本培養的有愛國心的青少年是站在廣闊的國際視野中來愛國的。
(三)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方法差異
(1)教育方法上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向來重視知識性的教育,方法主要有課堂教學,輔以團隊活動、紀念館等的參觀活動、國旗下的講話等,學生在這種類似“應試教育”的教育下,十分了解愛國主義的內容,而在情感體驗方面明顯缺失,時下教育界倡導的體驗教學、情境教學并沒有很好的遷移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日本除課堂教學之外,更重視對學生愛國情感體驗的教育,讓學生親身參與實際活動得到切實的體驗。
(2)教育對象過渡上我國的傳統觀念是有國才有家,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要求學生學會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當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沖突時,要以國家集體利益為重。日本則通常都是從身邊開始,教育學生先要愛家人鄰里、愛同學、愛班級、愛學校,由小到大地直至愛國家,其內容中的鄉土教育就很好地體現了由小到大的方法。
(3)教育對象的層次性上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在各個學齡階段并沒多大變化,在實際中對所有層次的學生都是統一要求的,出現了這樣讓人汗顏的現象:中小學進行愛黨、愛社會主義、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大高校園里大張旗鼓地進行感恩教育,感謝父母和身邊的人們。而日本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則非常注意學生的層次性,根據學生的發展水平精選對應的教育內容,符合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也就使教育更為高效。
(4)教育滲透性上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多在單獨的德育課程中進行,很少與其他課程聯系,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與家庭、社會等的教育存在脫節現象。日本卻非常重視各學科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文部省甚至還頒布了《學習指導綱要》進行了詳細規定。
二、日本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一)注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歷來側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規的、顯性的教育方法,即從正面灌輸正確的認識。列寧認為,正確的理論“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根植于對祖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真切了解,而正面灌輸是向學生系統地講解和傳播科愛國主義思想的最有效、最簡捷的途徑之一。為了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就要注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即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理論的正面灌輸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的熏陶。要多帶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博物館,觀看弘揚主旋律的影片,聽英雄們的偉大事跡,各媒體通過報紙、網絡等形式宣傳愛國主義精神,在全社會形成愛國主義教育的輿論氛圍,從而影響受教育者的觀念和行為。在高校,要將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找準愛國主義教育的切入點,加強教育內容的時代性,避免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產生厭煩情緒,從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二)愛國主義教育在弘揚民族優良傳統的同時,要加強憂患意識教育
新時代要加強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我國正處于對外開放時期,開放帶來先進文明與生產力的同時也在我們的青少年中滋長了一種否定民族傳統文化的虛無主義傾向,我們應充分挖掘利用中華傳統文明,使其發揚光大,培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青少年中大力傳播。同時,要充分運用我國優厚的憂患“資源”,使之融入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去,把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深植青少年心中,把憂患意識上升到一種民族精神的高度。憂患資源,不僅包括我們祖國苦難的歷史,更應著重當前我國發展所面臨的重重困難。
(三)方法上應更加注意多樣滲透性和科學性
首先,開展各種各樣的教育活動,用不同的方法和潛移默化的力量增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在課堂教學等正面知識性說理外,借助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以及網絡、書刊、媒體等的傳。同時,應強調各學科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潛移默化的影響;加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與社會、家庭的聯系;增加國家與個人的互動性——要求學生愛國,也讓學生時時刻刻感受到祖國對他們的愛。其次,運用道德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科學地開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根據美國道德心理學家柯爾伯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學生大多處于前習俗水平和習俗水平的道德認知階段,并隨年齡和心智的發展而在道德認知上不斷發展,因此,高校要注意開展愛國教育的科學性。
三、總結
由于日本與中國的歷史淵源和地理位置的關系,更由于這位鄰國在二戰后的迅速崛起和今天現代化的成就,使中國對日本的教育問題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日本不僅百分之百的實現了初等教育,掃除了文盲而且實現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不僅取得了科學和技術上的進步,還實施了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并切實提高了公民的道德水平。近現代日本的迅速崛起讓世界矚目,這與其成功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分不開。比較中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差異,借鑒日本的經驗,給我國以啟示,使我們認識并彌補自己的差距,從而實施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很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梁忠義.日木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美)羅伯特﹒克里斯托弗.大和魂[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